雪峰山下一古村——大田
匡文谱
大田村,座落在绥宁县北大门,雪峰山脉南端的天子山(海拨米)、文峰山(海拨米)分别从东南与西北方向将它紧紧拥抱似一丘大田而得名。四面群山环绕的大田,山上茶山成片,竹林满坡,松杉高大挺拔,一年四季草木青翠,鸟语花香;碧波的蓼水(古时称泮江,源于武阳七坡山,系县境第二大河流。)、岳溪(古时称盆溪,源于黄土坑大安源。)分别从南、西方向交汇于村子南边双江口,河里鸳鸯戏水,群鱼争游;各种古迹遍布全村,把整个村庄点缀成一处风景优美胜地。由于地势平坦,良田千顷,雨水充足,土地肥沃,大田也是绥宁主要产粮区之一。
古时,大田属西原南蛮之地,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其范围包括今大田村、同心村的螃虾溪、柳山里及楼下与大凼。清朝时在大田“堆上”出土的一把残铁剑,经考古专家鉴定,是西汉时期(公元前年—公元25年)的兵器。由此推论,西汉时大田村已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朝贞观十一年(公元年)绥宁始称徽州,历五代(公元年—年)绥宁称十峒,至宋朝初期(公元年),有近20名杨氏酋长先后散掌徽州及十峒。杨氏当时是徽州之豪族,县内《杨氏族谱》溯源至五代时的杨再思及其第三子杨正修(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关峡一带和城步苗族自治县)和第六子杨正绾(后裔主要分布在今东山一带),后第三子杨正修一支迁徙大田村。所以,杨氏是迁居大田最早的姓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据《向氏族谱》记载,南宋隆兴年间(公元—年),豫章(今江西省,下同)新建县人向文皋任辰阳(今辰溪县西南)太守,传至向通江,从辰溪迁至今红岩镇江波村(旧时称香山坡),及后裔一支向仕隆于明万历年间(公元—年)又迁居大田,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
据《绥宁匡氏族谱》记载,元朝顺帝至元年间(公元—年),豫章泰和县三都古塘鹅颈大丘人匡公良、公清、公节兄弟三人,辗转千里来到绥宁都二里渡头坪(今红岩镇谢家村境内)落籍求业,后又迁居铁湾。公良长子祖俊于父去世后迁居大田邹家坪,逝后葬水银凼;三子祖宏迁居大田村老屋园,后又迁居蒋家垅(今下匡村老屋里),逝后葬红岩横岭(今横水田下首),传至九世匡公松,约于明朝嘉清十一年(公元年)从下匡香花园又迁回大田老屋园,因屡遭火灾后又移居大田淡家山,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年),原籍豫章泰和县人李光兴携子赴楚南戌守。仕后携次子李可进落籍徽州梨树坊(今关峡苗族乡文家村境内),长子(名字不考)定居大坡头(今会同县境),三子(名字不考)定居黄羊坪(今白玉乡境),三子后裔一支迁居螃虾溪,后一户移居大田街上。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年),永福(今福建省永泰县)人黄龟年率师至渠阳(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一带)戌守。其第五子黄秀鞭游历绥宁县,而落籍武阳,后武阳黄氏一支迁居楼下,清末时又有三户从楼下移居大田街上。
从以上姓氏播迁中不难看出,大田是一个古老多姓和睦相处的村落。
也不知是古时哪个朝代,从洞口进入红岩,经大田田凼正中央、黄土坑、官路、水口、联民至洪江修筑了一条驿道,我们当地老百姓把它称为“官路”,即由官府出银两,每个路段内的老百姓出工出力,用大小石头按一定图形铺成约宽80公分的石头路,因而把少数民族居住区域与汉人居住区域结合部的大田变成军事要塞,村北文峰山下的“土楼门”则是通往武冈(现为洞口县)的山路咽喉地。登上文峰山主峰,如天气晴朗,洞口县花园乡至50里外的高沙镇尽收眼底。
随着移姓的迁入,人口日益增多,加之“官路”的开通,大田成为北五区当时经商通道,经济日益发达繁荣。约清朝道光二十七年(公元年)间,大田郎中(中医师)匡祖锡,为济民就医,首先在田凼里“官路”旁建造了一座四排三间二层中药铺起,到清末民初,在“官路”两旁先后又建有刘氏杂货铺、郭氏客栈、匡氏粉丝作坊、邹氏织布坊、向氏肉店、李氏豆腐作坊、黄氏烤酒坊等等,甚至还设有赌场,因而形成了小有规模的大田街。后来,社会贤达向朴又在岳溪旁用溪水作动力办起了榨油坊,每年到收割季节,方园数里的村民都担着茶仔、油菜仔到此排队榨油,此时“咚、咚”的榨油声昼夜响彻在大田星空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日俱增,于是社会贤达杨春庭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民国年间在“杨氏祠堂”开办了大田历史上第一所小学,后小学又移至街上的龙王殿。至此,大田发展成绥宁当时北大门一个经济繁荣、教育发达的重要小镇,那时,每天来往的商人、小贩,买东西的、烧香拜佛的人群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故素有“小洪江”之称。正如诗曰:蓼水东下八百里,雪峰南来第一村。
大田既然是一个古老的小村,因而留下了许多古代的痕迹。
古墓——汉墓群
汉指汉朝(公元前年—公元年)。据《绥宁县志》载:“汉墓群有三处:①黄土坑乡同乐村龙口,约平方米;②盐井乡大田村,约平方米;③盐井乡下村老祖山,约平方米。”据我分析,我村汉墓群的遗址应在“堆上”这个位置。其理由是:①明朝时出土的汉朝兵器——残铁剑,就是向姓人后来在此平地建房时发现的;②据风水先生观测,此地乃是墓葬风水宝地,大田向氏开基始祖仕隆安葬于此就是例证。
我村古墓群还有两处。一处为向氏的坟山祖山冲,一处为匡氏的坟山筲子冲,各占地0平方米左右。此两处古墓地,中间仅隔着一条田垅,遥相对应。但比较有名的三座古墓不在此两处。一座在今“堆上”前方斜坡石板路左边,此墓为大田向氏开基始祖仕隆石墓,距今已有年历史。年当时村支书向祖刚到省移民局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在墓前右方建起了凉亭,并对墓地进行了整理,因而成了供人瞻仰先祖懿德的胜地。一座在田凼里“官路”旁边的石祖里,也是大田向氏第二代世通湖石墓,占地约30平方米,墓成圆形,直径约3米,高约2米,极为壮观。一座在雷打冲舌唇山的前端,称楼场,是大田匡氏十七世先祖匡祖锡的“真把式”石墓,因他育有六子,又各有成就,故在墓前修有六级青石台阶,人们只要走进大坝上,一眼就能观赏到此墓的雄伟。
古刹——会仙庵(寺)
在大田村的北边有一座“背刀山”,山上花草树木终年葱葱郁郁,在山的半腰处,有一株高耸入云、四人牵手合抱的大球树,树的下方有一条小石路,从山下小溪边弯曲通向树左边一片下午小孩放牛玩耍的青草坪,在树的右上方,有一座供村民上山砍柴歇脚和过路人休息的茅草亭。佛寺就座落在茅草亭原址上。
佛寺为什么取名“会仙寺”?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五代时(公元—年)一个秋高气爽的中午,有一位云游和尚路过茅草亭时,因有几分倦意,便在亭子内长凳上仰面而眠。蒙胧中,仿佛听到球树下有很多人在说话。有的说,今天令人扫兴,要不是孙猴子作怪,王母娘娘的寿酒和仙人桃岂不是一顿美餐。有的说,尽管如此,我们今天路过此地,虽比不上仙境,却也是一处世外桃源,大树上结出的球桃,颗大肉嫩,倒也是我们下酒的好菜,我们何不来个“小幡桃会”,一醉方休。众说,此话甚佳,我们今后每年此时到此来个“小幡桃会”饱尝人间仙果,也是一大幸事。如是,众人拾的拾柴棒,捡的捡石头往树枝抛去使之果子坠落。其中一人捡了一个大石头打在树杆上,只听到“咣”的一声,和尚猛然惊醒,却是南柯一梦。细思一番,知是群仙托梦,此乃宝地也。
于是和尚不辞劳累,四方化缘,筹集到的一笔钱财,在茅草亭地址上,盖起了一座占地两亩多的土木结构,上下两殿的古刹:鎏金的“会仙庵”寺匾高悬山门上;大雄宝殿里,2米高的观音菩萨手执莲花端坐莲花台,十八罗汉排列两厢,文殊菩萨、药王菩萨、送子娘娘等佛像平坐在莲花台两旁的神台上;下殿正中央,关公坐将台,周瑜手执关公大刀站在左边,威武雄壮守山门,关公背面赵子龙身披战袍手握宝剑护大殿……整个大殿雕梁画柱,古朴典雅,金碧辉煌,显得庄严、肃穆。这,就是“会仙庵”的来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后来,有两位精通佛教经典的尼姑,自愿来庵堂主持佛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圣诞日、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出家日,都要举行盛大的佛会,方园百里的信徒高举佛旗、胸披印有佛字红色“抱肚”,手执小香凳成群结队前来朝拜,场面极为隆重。此佛会一直延续至今天。真是:
群树环抱云雾缭绕山中一庵堂;
信徒诵经烧香拜佛神灵保四方。
会仙庵在10年浩劫中遭到严重破坏,后来虽经村里集资进行了修复,作为村老年协会的活动中心,但规模已大不如前。
古祠——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座落在村里铜锣山山边,占地两亩有余,座北朝南,祠后青山松涛,高耸挺拔;祠前岳溪碧波,欢歌奔放。“官路”从祠前广场贯穿而过,举目遥望,巍巍栋宇,琼楼玉宇,碧丽辉煌。相传建于明朝时期的古祠,分为三个台阶,外围按台阶高度用砖砌墙,墙顶盖有青瓦,墙端上方牛角造型。第一台阶为宗祠正面,正中央为两扇大门,两边各有厢门,整个墙面嵌有杨氏古代英雄人物彩色立体泥像。墙顶正中央竖立一只展翅飞翔的铜制雄鹰,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璀烂,整个排面似一幅彩色大画卷,给人以美的薰陶。关于这尊雄鹰,我小时曾听老人说过,李姓人曾提出过异议:鹰以小动物为食,而李姓居住地则以小动物“螃虾”为名,加之两地在岳溪两岸相对而处,似有“鹰食螃虾”之意。后经府衙调停,两姓人才得以和睦相处。祠内第一阶梯由四根直径50公分大杉树盖成的戏台,高约10米,戏台前方屋檐亦牛角造型,戏台后为三间楼上木房,有木栏装饰,供剧团艺人化妆、住宿。踏上宽1.5米青石阶梯为第二台阶,是一个成“”型能容纳百余人的广场,它一是清明祭祀聚餐之地,二是演戏时为观众看戏之地。在广场的两厢各建有木房两间,民国时期为小学教室。再登阶而上,就是祠堂正殿,在殿内正中立有神台,昭穆考妣,供俸上方,台上摆设有各种祭品器皿,供清明祭祀先祖之用。
此宗祠是古时绥宁著名宗祠之一。
事过境迁,大跃进年代祠堂被拆,在祠原址上盖起了村大礼堂。追思往事,实感遗憾。
古庙——小山庙(又称四角庙)
始建时间不详,它座落在大田街下首端,是一间只占地30平方米由青砖围墙,庙内四根直径80公分杉柱组成的青瓦房,只有大门一扇,没有窗户,庙内正中央设有神台,台上摆放有2米高的三清三官神像,神台两边各有土地、财神菩萨神像二尊,因此庙内显得幽邃阴森,煞是吓人。据村里古稀老人回忆,每逢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日,我村佛教信徒每5年一次自觉组队步行去衡山南岳进行朝拜。由于路途遥远(多公里),往返要15天左右,因此,在出发前一天,要请村里道教师在庙内作“福事”,祈求三清三宫神灵保佑一路平安;朝拜回来当天也要作“福事”,感谢各路神灵保佑之恩。由此可见,在当时我村佛教信徒把佛教与道教做到了有机结合。这种风俗与其他地方是不相同的。
可惜的是,虽然庙宇仍存,但所有神像被破“四旧”而成为取暖的柴火。
古殿——龙王殿和成公殿
龙王殿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它座落在大田街下首,占地约两亩。
为什么要建龙王殿?原来蓼水与岳溪在双江口汇合后下流米时,被一岩山阻挡,拐90度弯再流经下匡,这样,就形成米长静河,河对岸是一片开阔的沙滩。60年代初,县林业部门利用这一优势而成立了大田林业站,整个北五区的木材通过蓼水、岳溪流放至此才扎成木排运到洞口县高沙镇,这是后话。每到洪水季节,凶涌的河水流到岩山时被阻而倒灌,将大田街处广阔的水田全部淹没,使稻田遭受严重损失。在那封建思想的驱使下,村民众议要为龙王爷爷建一座殿堂,祈求神灵保佑,于是推举社会贤达匡仕龙为主持,经多方集资而于清朝末期建此殿堂。
该殿堂构思独特。由于它建在“官路”旁的街上,故前面建成四排三间二层楼房,一楼正中一间为过道,二边厢房为店铺。紧挨店铺后面建有与杨氏宗祠一样的戏台,戏台与正殿之间为一开阔广场,为人们看戏用,正殿内正面神台上是头戴王冠的龙王神像,神台上摆设有各种供品,殿堂两边内墙上,由当地书法家草题诗词,整个大殿显得极为庄严。解放后,由于店铺彭氏俩兄弟先后去世,殿堂因无人管理而逐渐败落。
成公殿
规模与古庙相当,原座落在铜锣山山边上,现改建在筲子冲路边上。
据传,西周成王晚期,封侯国楚国起兵造反,于是成王率兵前往镇压。当时大田属楚国,一天夜里成王带兵路过大田,由于此地山高树密,道路崎岖,队伍迷失了方向。于是老百姓高举火把带路,最后楚兵降服,社会平安。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就建了“成公殿”,并在殿门外竖起许多树杆,杆顶上挂起灯笼,每到旁晚,村民主要是老年妇女沐浴更衣后,自带灯油点长明灯,祈求成公保佑一方平安。
现在除殿外平地仍竖起一根灯柱以示纪念外,在殿内神台上摆满了灯盏,每天傍晚仍有很多村民前往点长明灯。也由此说明,村民的古朴性格延续至今。
古井
它座落在“背刀山”前方,系高山浸水井,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水质略带甘甜,是古时乃至现在大田村民饮水主要之井,因而,古时从大田街上至井边砌有小石路。每天清晨和旁晚,挑水村民络绎不断。此井呈长方形,深约1米,全用青麻石砌成。该水井有一个奇特现象:不论是天睛下雨,还是旱季或雨季,水位始终保持离井面10公分左右,一年四季井水从未溢出过井面,即是当天井水被挑完,到第二天清晨,仍然如此。它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从匡氏移居此井上首的历史上分析,此井应建于南宋年间,迄今有近年历史。直到现在,炎热夏天时村民仍来此井打水解渴。
古桥——王家桥
它座落在杨氏祠堂上方、岳溪河面上,是古时修驿道时建的。桥长6米,由于水面不深,故由五个凹形大麻石作桥墩,桥面由四块长1.5米、宽0.6米、厚0.2米整体青麻石铺成。这座石桥,在我县境内实属罕见。这么重的桥墩,这么大的桥板,据百岁老人回忆,它们就产自于文峰山下的“倒水洞”。不规格的大块石经石匠加工成型后,再用“丫”型大树,由人工沿着“倒水洞”的小溪底,倒滑放到小溪较平坦的“大凼”处,再由人工沿着河床拖运到10里外的架桥处。由此不难看出,工程之艰巨是何等宏伟。
由于长久洪水冲击,桥墩基塌陷,桥板已埋入河床。现在此桥已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从大田到柳山里村级公路的石拱桥。
古灯场
它座落在原田凼中央,占地面积平方米,成长方形,系匡姓人所建。古时,绥宁每个比较大的村落,每年春节至元宵节都要耍龙灯。由于大田田凼里每年都遭洪灾,所以对耍龙灯特别重视,才独特地建此耍龙灯场,企望通过舞龙灯,求得当年风调雨顺,避洪保丰收。现在此灯场仍然保留有30平方米空坪。
古渡
位于蓼水与岳溪交汇处的双江口,河宽20多米,水深平均2米,河对面为“武阳树”,有良田数十亩。古时,为方便村民莳田打谷,便在此设立木船渡口。同时,过渡后,从“武阳树”有一条通往网布脚至盐井的捷径,方便村民往来。古渡艄公不领薪俸,而是由县府供给良田作补偿,所以,只要有人过渡,艄公随叫随到。
古水车
武阳树的数十亩稻田,是“靠天吃饭”的旱田。古时(历史已无法考证)人们便在蓼水修筑一条栏河坝,利用水流的速度,在岸边架设了一台直径5米的木质大水车,因而使旱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
紧挨水车的下首河边,是一片长着树木、竹子的林带,长约米至古渡。水车的木质轴心与木质支架终年发出悦耳的摩擦声。酷暑季节路过的行人,在此总要停下脚步,利用水车提上的河水洗洗脸,擦擦身上汗渍,喝上几口冰凉的河水解解渴。水车、林带、渡船互相映辉,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农村田野诗画。
古村院
从铜锣山向东南延伸有块长约米、宽米、比田凼高约5米的平地,在平地四周有许多参天大古树。这就是西汉古坟墓地,因年久后来变成一片荒地。明朝万历年间向氏移居大田后,至清朝光绪年间,向姓人口大增,于是在这片平地上建起了一座大村院。村院的左边与前方都建有石板阶台,村院中人行道都是石板路,可见当时经济之繁荣。远眺该村院,全都遮阴在古树下,甚是美丽壮观。因此地象一块平整“土堆”,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它称为“堆上”。
现在,该村院已被现代化的“洋房子”所替代。
结束语。本人由于读书不多,知识肤浅,加之16岁时就进了工厂,不懂笔墨。因此,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落,在我的笔下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但这不是我的本意。今天的笔记是我和村里许多古稀老人对往事的记录,期望通过它唤起村民美好的回忆,不忘历史,再创历史。
浓浓桑梓情拳拳游子心
近日,年迈八旬的堂舅舅文普老先生专门到单位找到我,要我替他“看一看”稿子,并千瞩万托一定要好好修改。
这是一份记录我的家乡红岩镇大田村的文稿,翔实记录了大田的历史由来和重要遗迹,其中大部分内容,我这一辈都不所甚知,况且我们的下一辈们,读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心里分外亲切。而出自一位年迈老人之手,又令我十分感动。而这浇灌了浓浓乡情的文字,顺畅直白,我除了纠正了个别历史节点的时间外,也再让我无法改动。
文普老先生少年时代即出外参加了工作,历尽人世风云,于耄耋之年写文章、摄相片,其情之真意之切,让人慨然,不由得尊重有加。
一切只缘于,我们的根,在大田!
(向志红)
匡文谱我会把你的赞赏,送给作者老先生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医院成都哪家好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