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西南边陲独行
(文末附详细行程规划)
自从去年毕业来到北京,好像就从未给自己规划一次远途旅行,一方面是由于工作的时间限制,另一方面可能也和自己的心态有关,虽然身体脱离了校园的生活作息,但是潜意识还是时常恍惚以为自己停留在学生时代的乌托邦,经常在一种莫须有的矛盾之中折磨自己,有些疲惫。
这一年里我好像总是把大脑浸泡在一个潮湿又缺氧的环境之中,没有丝毫的活力和热情,只能依靠平时打羽毛球和出门拍照缓解生活的灰暗感。朋友建议我假期抽空一个人出去走走,对于社恐属性的我来说节假日出行可能不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搜寻一番,我下单了两本《LonelyPlanet》,贵州和新疆。
对于拿到驾照一年仍不敢开车上路的我来说,这两个地方确实都有些不太友好。对比了一轮交通方式,我决定前往西南边陲的苗乡侗寨。由于不想接触到过多游客,我把热门的打卡地点在行程中几乎全部去掉,只留下了梵净山,一方面是出于我对于山的向往,另一方面是我确实很喜欢这个名字。行程中另外的几个地点分别是镇远古城,朗德苗寨以及地扪侗寨。
Z次列车
即便是疫情期间,国人对于国庆期间出行的热度仍是很高涨,可选择机票的时间不合适且昂贵,而最便捷的几趟列车已经无法候补,最后抢到一张北京到怀化的Z字头火车,接着换乘怀化到铜仁的K车,清晨5点多从湖南怀化出发,7点到达贵州铜仁。
曾经的我对于火车旅行也是始终充满着热情,而现在舟车劳顿一番还是感觉精力大不如从前。当天空微亮起时,我从床板上眯着眼睛抬头,看到星星点点的村落环绕在喀斯特山水地貌之中,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去,虽然整个人充满倦意,内心却感到莫名的安定。
摄于怀化到铜仁的列车
火车旅行期间风景最棒的片段有两部分,其中之一是这趟从怀化到铜仁的清晨列车,另一段是第二天早晨从玉屏到镇远的次慢车,这也是我从《孤独星球》上扒到的一段行程。慢车上除了几个卖菜的当地人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游客的踪迹,列车沿着?阳河行驶,缓慢穿过喀斯特地貌的西南山水,就像在乘坐景区的观光小火车。
起初我试图通过快门捕捉这段行程中的某些片段,后来发现每当它们被我的眼睛捕捉到之后,好像就不再愿意被容纳于我的镜头之中,一瞬而过,紧接着便是几颗高大的树木或者漫长的隧道,让我的双眼为下一次惊艳而做好准备。经过几次失败的拍摄尝试,我决定收起相机,戴上耳机安静地坐着。
摄于次慢车
梵净山·颤抖双腿迎雨雾
第一天到达梵净山,原本我的计划是坐索道上山,步行下山,因为对蜿蜒山路中未知的风景还是充满着期待(实践证明并没有)。在山脚下看到排队坐索道上山的庞大人流时,内心有一些崩溃,冲动之下,我决定步行上山。
梵净山景区排队人群
永远在上行的山路
步行山路的终点同样也是索道的终点,而3-4小时完成的山路其实只是其他游客20分钟的索道观景之旅。双腿已经开始颤抖。
山顶的雾气很重,消散之时,两座陡峭的金顶极其突兀地在视线中出现,大概抬头至少60°才能完整地看到。金顶在雨雾中时隐时现,雾气反复地卷过山体,像是在进行着某种净化过程。
梵净山老金顶
因为游客数量实在太多,我只爬上了游人相对较少的老金顶,即便如此,中间最陡峭的一段山路还是排起了长队,一线天的山道中夹杂着一线缓慢前行的人群,往前挪动一段就停下拍几张照片,接着继续向前,就像是一个运转中的工业机器。
梵净山雨雾
梵净山护国禅寺
镇远·山里的水乡散步
镇远是一个完全依山傍水的小城镇,虽然大部分沿河两岸的房子都是仿古而建,不过层层叠叠的马头墙确有那么一分江南水乡的意味。景区最中心的兴隆街也是商业化最严重的区域,只有钻进兴隆街旁边的几个小巷子往里摸索到半山腰的位置才能感受到真正属于这座山水小城的生活气味。
?阳河游船
游客罕至的小路
从兴隆街往北侧随意钻进某个巷道里,就立马和熙熙攘攘的游客划清了界限。巷子里的石板路安静的很,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历史保护建筑和当地的客栈会交替出现在行进的路上,穿着睡裙的老妇人就在明清时期修建的古井旁捶打着衣物,如果不是行程时间所限,我会愿意在这里住上小两天。
猪槽井
猪槽井旁的客栈以及洗衣服的妇女
沿着山路一直往上爬,我想爬到某个至高点俯瞰古镇,然而最后停下却是因为抵达了某个景区收费处,考虑到时间(懒)和经济要素(穷),我就只是找了个稍空些的位置,伸长镜头,穿过树丛的缝隙拍下几张照片。
石屏山上俯瞰镇远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餐饮业十分发达,几乎走几步路就能看到当地的特色餐馆,尤其兴隆街入口处的大桥两侧最多。中午找了一家《LP》推荐的酸汤火锅,确实很明显地感受到店里几乎都是当地人。我要了一份红汤锅底,学着其他桌的客人点菜,调蘸料(还蛮复杂),除了没加鱼腥草之外基本都按照当地人的吃法去尝试——酸汤火锅是真的好吃。
一人食酸汤火锅
?阳河畔的临水栈道
苗寨·建筑狗的巧遇(白嫖)
郎德上寨
对于黔地的少数民族村寨,我一直对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及其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充满向往,由于时间有限,我最后选择了郎德苗寨和地扪侗寨。
郎德上寨的稻草人木马
在凯里乘坐客车抵达郎德苗寨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预定的青年旅社在寨子里的最高点,看起来是一个极其舒适的位置,然而晚上我提着行李箱一个人爬完这段漆黑的山路后,瘫在旅社二楼的美人靠上,想着纵使山下再耀眼的篝火也无法吸引我下去。
夜里的苗寨几乎没什么灯光,很安静,像西江那种灯火通明的夜晚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蛮恐怖的景象。在一片漆黑中我瞄到一个粉红色灯光的招牌——那是山底的一家民宿酒吧。
民宿酒吧——红猪与粉象
对于我自身而言,挡在我和这家酒吧之间的除了这段漫长的山路(其实只有10分钟)之外,最大的困难是它真的太黑了(我怕黑)。这里没有外卖,然而我在网上找到酒吧老板的联系方式。过了一小会儿,青旅楼下传来了层叠的脚步声,两位背着户外包扛着三脚架的男生从楼下走上来,看到我放在桌上的啤酒,也决定下去整两瓶。
交谈中发现其中一位和我恰好是同行(C),另一位是程序猿(Z),在研究BIM软件开发,也算半个同行,他们准备自驾开车前往另外几个更为原始的苗寨,酒过三巡,我决定第二天和(白嫖)他们一起旅行。
清晨的郎德上寨
他们安排第二天上午出发,于是我7点不到就爬起来把这里转了一圈(因为山里的大公鸡5点就开始打鸣),这里依山而建的原始村寨点缀着恰到好处的商业,即使是节假日期间还是能体会到一个人背着相机漫步的自在。在旅社老板的店里用过早餐之后,临时结成的三人小团就出发了,Z负责驾驶,沿着雷公山脉的蜿蜒小路盘旋而上,依次走过乌东苗寨和白岩苗寨,返程的途中顺便拜访了郎德附近的季刀苗寨。
挑担的苗寨妇女
大概一个人旅行的最大魅力就在于途中偶遇的预料之外的人和事物,旅行中的自由结伴更是另一番有趣的体验。大学期间几次体验最棒的旅行好像都是诸如此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但是永远又都在计划之中。
苗寨田间的老农
靠近雷公山巅的乌东苗寨有着相对更为原始的自然风光,汩汩山泉穿过村寨的水车和风雨桥,稻田中眯着眼能看到快速穿梭的田鱼,田里还有收割劳作的村民和抓鱼戏水的孩童。村民广场周边有几家并不显眼的农家乐,书中用“浅尝辄止的旅游开发”来形容这里的状态真的十分贴切。
乌东苗寨两位(一个半)同伴的背影
乌东苗寨水里抓鱼的小孩
前往乌东苗寨的途中会经过白岩苗寨——这是一个坐落于山腰处梯田之上的村寨,景观视野极其开阔,路过此地的乘车途中我几度想要摇下车窗甚至下车拍照。附近还有一个米落差的响水岩瀑布,可惜景区一直处于停业状态,只能从树木较少的路段上瞥一眼瀑布的景观。
白岩苗寨
白岩苗寨的梯田
最后在季刀苗寨匆匆扫掠一番后,下午继续蹭两位同伴的车回到凯里,自此结束了三人小团的行程,他们往北边前往肇兴侗寨以及镇远,我往南边乘坐班车去黎平的地扪侗寨。
季刀苗寨
地扪·热情的侗族村民与蛇谷
从黎平县城开往地扪的班车每天只有中午13点出发的一辆车,到达黎平时已经是暮色,我只好打车前往地扪。
抵达地扪的最后一段山路极其蜿蜒,夜晚除了轿车自带的远光灯外整个山里几乎没有一丝光亮。未曾想到这个滴滴司机和我一样是个怕黑的人,一路上我们俩只好大声说话互相鼓励对方。快抵达终点的时刻突然有一辆摩托车从对面行驶而来,师傅他仿佛像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立马踩油门加速,信誓旦旦地跟我说他返程时一定要追上这辆摩托跟着一起走。
夜晚的客栈门口
下车后联系到客栈的老板娘,她好像在亲戚家喝了不少酒,电话中一直想拉着我跟他们一起喝酒,恰好我也没怎么吃晚饭,于是就按她指示的方位找了过去。刚进门,我就被一股浓厚的鱼腥草的味道冲昏了头脑,但是看到大家都喝了不少酒正在兴头上,我就接过一杯他们自己酿的葡萄酒,坐下听他们聊天。
村民家里自制的乐器和衣服
侗寨村民的确特别热情,第二天的晚餐也是受一家村民邀请,起因是我去他们家想要借一套侗族的男子服饰,而归还时正好赶上他们的家庭聚餐,那顿晚餐可以说是侗族的传统盛宴,我也是生平第一次见识到牛瘪这种听上去令人头皮发麻的食物,以及第一次用筷子闭着眼睛把油炸蚂蚱送入自己的口中。
侗寨家庭晚宴
奢侈的一大盘油炸蚂蚱
夜里摸黑到达客栈拿到钥匙后我就洗澡休息了,对周边环境毫无察觉。而第二天醒来时着实被惊艳到了——早晨被透过木窗的斑斓光影唤醒,窗外可以直接看到古廊桥和流水还有在水边洗衣服的当地村民,客栈其实也是一座吊脚楼,底层是厨房和仓库,我穿好鞋准备出门遛弯时,寨子里的炊烟就已经升起。
早晨客栈窗外的风景
地扪侗寨的几座风雨廊桥之一
寨子里升起的炊烟
上午的遛弯途中发生了一个略为惊心动魄的小插曲,回想起来我还是会有些后怕。
出门后我沿着村寨的小路一直往高处走,就快走到山林里时偶遇一位散步的老伯,他告诉我沿着山路可以环绕一圈回到地扪侗寨,于是,我们俩就开始就边走边聊。
在山路上看到的地扪村寨
因为我大学在武汉呆了五年,而贵州的方言又和武汉话极为接近,所以我俩交流起来还算是比较顺畅。他说他曾经也去过武汉,还去北京参加过表演(后来听说这里的侗族村民好像大多都去北京参加过各种演出)。突然他话锋一转,说到自己在这条山路上曾看到过几次有一条胳膊粗的银环蛇(剧毒),这话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然而更令我更紧张的是,老伯他突然在某个分岔路口与我分别,让我一个人走完接下来的山路。此时已经走了一大半的山路,不论是继续往前还是回头,对于我来说都不是一个可以安然接受的选项。出于某种探(zuo)索(si)精神,我选择继续往前,心想着只要一直走总能回到寨子里。
越走越远的山路
出于害怕,我走的特别的快,不记得走过了多少个岔路口。最后我还是迷路了。有一瞬间我好像在梯田里看到农耕的村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我快步冲上去想请求帮助,然而走近一看我发现那只是一个穿着衣服的稻草人。
山路越走越窄,我也离寨子越来越远,路边草丛里的一丁点儿动静都能让我心跳突然加速。最终我确实还是找到了真正的村民,只是他说我大概率是找不到回寨子的山路,让我走到公路上在路边拦车回寨子。走到公路上,我看到了一条被车碾过的蛇的尸体。
在公路上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我终于拦到了一辆面包车,开车的是来自另一个村的戴着墨镜的十几岁的青少年,车技极其娴熟,在山路上猛打方向盘不带减速,他说他们的村叫宝霞村,风景比这更美,我说以后有机会一定去拜访。他们还说这山里确实有很多蛇,而且都是毒蛇,我又吓出一身冷汗。
回到寨子里时已经是中午,在客栈吃完午饭,和村民约好下午去他们家借衣服后,我就回房间睡觉了,躺在床上的那一刻可以说是我的整段旅途中安全感最强烈的时刻。
黄昏时分的地扪侗寨
穿着不太合身的衣服,赶着黄昏时最好的光线,我像当地人一样和路过的村民点头示意,仿佛在这里生活了很久,村民的确也并没有把我当外人,开始用方言唠嗑。有几个村里的小孩一直追着我的相机,在我的镜头前不停地摆POSE,一点儿也不羞涩,而且镜头感拿捏地十分到位。
地扪侗寨的小朋友
街边聊天的侗寨老人
最后找人帮我拍了几张照片,看起来倒还真有点像是侗寨走出来的少年(是的在装嫩),朋友也评价说确实毫无违和感。
混入其中的侗寨少年
等我以后能够开车上路了,我应该还会再来这里,带着我爱着的朋友和家人。
·END·
(最后一天转机顺便去长沙喝了杯奶茶)
关于行程攻略和交通信息
文案
WN
摄影
WN
FullScreen系列
vol.1oldarchitectures
vol.2modernarchitectures
vol.3plants
vol.4landscape
欧洲建筑之旅系列
往期原创推文:
行摄台湾
上海建筑摄影——西岸
上海建筑摄影——保利大剧院
上海建筑摄影——浦东篇
张之洞博物馆
凌驾于现代建筑之上的钢铁巨舰
随拍
世界宗教建筑博物馆——泉州
当辛弃疾了成为我的甲方
“没落的贵族”——昙华林
他们凭什么拿到霍普杯一等奖
拾味记——华中科技大学·三味食舍
极少主义——金泽21世纪美术馆
大漠胡杨
旅途拾遗
福建土楼
游记
他们用自己的设计打造出一座微观城市
吉隆坡建筑欣赏: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北京建筑之旅(一)——大师之作
你为什么选择了建筑学?
——
Lw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