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祈福
——江苏师大18级书法班篆书(二)课程作业汇报展
教学手记
刘文秋
老师
这是本学期大二书法班的篆书技法(二)课程作业。课程内容主要是金文的临摹与创作,教学依次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临《毛公鼎》,以解决字法、笔法、墨法、章法等基础问题,同时锻炼字形大小控制能力;第二阶段是创作,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不同时期金文代表作(主要有《大盂鼎》《史墙盘》《散氏盘》《颂鼎》《石鼓文》《毛公鼎》等)中,选择自己心仪的作品,作专题性临摹与创作,以强化金文书法风格表现意识,提升创作能力。
金文创作之难,首先难在字法,如何把字写正确,把字的风格统一到同一书风甚至同一碑帖中来,则难之又难!此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而需要时间、精力和智慧!
本课程共64学时,结课作业为两幅创作,或类中堂,或近对联,要求有大字也要有小字。现以网展形式进行课程总结,同时,亦请诸位方家不吝指教,以弥阙补漏,促动我们反思改进。书乃一艺尔,虽可技进乎道,然技精而道广,深不可测,惟诚于学者、勤于教者所孜孜以求也。金文,又名钟鼎文,也称吉金文字,值新型病毒肆虐之际,故以此主题名之。
部分优秀作品展示
补婉婷
/湖南怀化人
大二上半学期的大篆课结束了,但是我对大篆的热爱不会结束。
大篆从《毛公鼎》开始临摹,培养好线条和基本的感觉之后,刘老师会让我们自由选择主贴,以求写精。我主要以西周恭王时期的《墙盘》作为临习对象,汲取其工稳的风格和章法布局。刘老师的讲解灵活多样,从基本的线条,到作品格式的选择,都会一对一进行指导,对我们的大篆学习提供了很多帮助。学无止境,今后我还会不断探索,汲取更多大篆的精奥之处。
曹泽/山西太原人
徐州市书法家协会成员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回顾,是拼搏与奋斗的一年,我们潜心笃志、敦行致远,一路繁花相伴,书写锦绣华章。在金文大篆的课程中刘老师带领着大家踏遍西周,身临其境般的课堂体验,更是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的古彝器铭文。此结课作业不足之多,望各位老师批评指点。
崔滟彬
/山东淄博人
学习大篆前就觉得大篆非常高级。接触大篆以后觉得中锋用笔更加熟练了,而且对结构趣味性非常有帮助。从《毛公鼎》入手尝试把字形写大一点,继续努力。
范旭茹
/山西吕梁人
俗话说:“字如其人”。我想说的便是书法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使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学习书法以来,带给了我很多惊喜以及收获。在以后的学书路上,我希望可以做到“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高嘉璇/山西忻州人
山西省第八届群众书法篆刻展入选
“爱我中华”江苏省师生篆刻展二等奖
大篆学习八周有余,在刘文秋老师的指导下我主攻的碑帖是《毛公鼎》。在临摹方面,从认识文字到通临数次,再到有针对性的部首偏旁训练,逐渐体会到《毛公鼎》“毛润之”“涩畅之”的线条,生动质拙的结构。在创作方面,首先解决字法问题,再到章法欹侧、大小的配合,使之更加自然生动,最后采用合适的纸张、形式、落款完成创作。
高艺
/山西太原人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金文,之前我其实没怎么接触过金文,对金文也并不了解。可是通过这学期对金文的学习,我发现金文真的是太有趣了,如果你愿意认真地去看每一个字,你会发现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各不相同,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所以我希望我可以继续在金文的道路上多多发展。
冀枭晶
/山西晋中人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徐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本学期的大篆技法,我将《毛公鼎》作为切入点,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在这个基础上参入己意,融入自己的感情进行创作。进行大篆创作,首先要了解古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学习古文字的一个过程。在文秋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对古文字、篆法,以及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有长进。诸多不足,请师友批评指正。
李国洋
/湖南怀化人
在我看来,大篆创作应表现其探索时之稚气,在表面的质朴与单纯中寓以巧妙和智慧。然自我习篆至今,依旧未能识其根,见其源,以《毛公鼎》入之,参以甲骨及六国之文字,尝试融通,未见其趣。
李佳儿
/湖南浏阳人
浏阳市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入展
徐州市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入选
吾自幼学习书法,从最初之爱好至现在之伴侣,书法于吾而言,似是唇齿相依。目前就读于苏师大书法系二年级,师从刘文秋、刘淮、张磊和孟宇等老师,在往后的研习过程中,吾必当上下求索,望过尽千帆依旧保持本真。
李品
/湖南长沙人
徐州书法家协会会员
初学大篆,收获颇多,刚开始临摹入手较简单,想要创作好则要狠下功夫。大篆对于线条质量要求很高,用笔须稳、准、狠,加之绞转笔法和丰富的墨法,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李宜洋
/山东济宁人
此次篆书课程以金文大篆为主,经过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大量的临习,我确定了“以小篆笔法写金文大篆”的创作风格。同时期开设的书论课给予我理论上的滋养,在“该书写时书写”,我渐渐懂得去追寻书写与自我的相映相发。行远必自迩,书途仍有漫漫长路。
刘欣怡
/江苏苏州人江西省首届篆隶展优秀奖江苏省师生“爱我中华”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徐州市首届女子书法大赛入选徐州市第二届书法临帖展入选
初学,刘老师要求我们先临习《毛公鼎》过关,它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体方长,线条遒劲稳健,故李瑞清题跋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体悟其线条的圆融、凝劲,体会“乱石铺街”而又浑然天成的形式开合。而后我们每个人选主帖,我沉迷于《牆盘》的清秀隽美,以此为基础书写了这次结课作品。“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永不停止对于大篆的探索。
刘雨诗
/山东淄博人
最重要的就是临帖,认真思考,反复临帖。掌握所临字帖的特点,学其精华。
罗盼玉
/湖南湘潭人
多临摹,认真听老师教导。审视自己,分清优劣。学人之长,不学其短。
沈雨彤
/江苏徐州人
主要是对原帖的认真临摹,从用笔、结字、章法、墨色等方面认真思考,最终落实到纸面上,加以练习,找到自己不足之处,着意改进。
王道衡
/江苏徐州人
之前我没有接触大篆,直到这门专业课。大篆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种不规矩的,不好看的,但又有些高深的字体,但经过学习逐渐有了改观。学书都分字内功夫和字外功夫,而对于大篆来讲,我认为字外功夫要比字内功夫重要的多。苦苦锤炼一天大篆技法可能不如查一下资料读一读字典的帮助大。我们要学习大篆的什么,我一直在思考。大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形式之一,实用性还不够,人们都力求固定形式,来确定一种官方的字体。如今字体的规范性早就可以达到无以复加,而人们却渐渐忘却了汉字的本意。人们便再从大篆里寻求自然,寻求本原。所以我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学习大篆是要学习它的率真古朴,力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其次追本溯源,不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人生便是规则与执行,懂得了方法之后努力去从各个方面下功夫,卒必有所获罢。
王凯旋
/山东泰安人
徐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浑厚婉通的线条,浑穆高古的气息是历代书家穷毕生之力所追求的。
吴永浩
/山东青岛人
十周年书法比赛一等奖青岛市“琴韵书声”咏青岛书法篆刻展入选
孙过庭在《书谱》中讲到学书的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在构思作品风格的时候,我研习了“平正”与“险绝”,最终还是决定尝试更难但是更富有趣味性的“险绝”。从最开始的盲目创新,到后来经过老师指点之后的初窥门径,再到目前能写出几幅让自己还算认可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让我有多少成就感,因为我越是学书,越发现书法要研究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几无止境。
谢旭锐
/山西晋中人
我没投什么展,因而没获什么奖。有心境,好东西还得慢慢磨,现在写的也不能称之“好”,否则将对得起谁?不援引古文,是因为古文价值自在,明白的人疯癫,晕头转向的人蹉跎。在此只可诚心感谢文秋老师切中肯綮的点拨,打最重要的底!也记得其余诸位老师教我借玉攻错。有问题就想,有书就读,有字就写,就这么多。
杨阳
/湖南浏阳人
徐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浏阳市首届临帖展入展
我觉得不管是对于大篆还是其他的书体,临摹是最重要的。而且临摹不能光埋头苦练,最重要的是把握这种书体最主要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创作,加以适当的调整,形成自己的风格,写字不光是动手,还得动脑。
姚桂香
/湖南怀化人
徐州市第二届书法临摹展入选
在学习《毛公鼎》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乐趣,当然也产生了一种好奇。我喜欢里面生动的线条,有趣的姿态,当然还有里面令人肃穆的法则。我希望能够继续保持感觉,以一种肃穆的态度好好深入下去!
詹奥鹏
/湖南益阳人
湖南省首届隶书展入展
初从《毛公鼎》入手,并无太多感觉,有种越写越失落的感觉。后来在不断调整改变才逐渐好转。刘老师要我们注重金文内部结构的对比变化,线条上要有厚重金石器质感,章法上注意不能大小间距统一。对于我而言,这学期进步提升是无疑的,但是切不可沾沾自喜,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
赵渝
/山西长治人长治市第五届书法篆刻临摹创作展入展徐州市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入选
这次学习是第一次接触大篆,以前接触清代小篆较多。学习之后我认为大篆的笔法更加古朴,字型结构多变,书写性强,还有字法很严谨。在大篆的创作时,字的字法要求是很严格的,要确保这个字的字法在碑中能找到,或者是有人写过的,并且是对的。学期结束后,我还有很多的知识没有学到,我还要继续学习,不断地探索。
课堂精彩瞬间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图文审核:刘文秋老师
图片拍摄:曹泽
文字收集:冀枭晶
图文排版:李宜洋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