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治愈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辞旧迎新,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历史悠久,神州各地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春节习俗,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这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记者带您一起寻访那些年怀化的年味,抹去记忆里的灰尘,让隽永的传统文化为您增添一分节日里的温暖。春节期间,怀化城区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而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专属“味道”。作为50后、60后和70后的老一辈怀化人,他们小时候是怎样过年的呢?记者走上怀化街头,通过街访的形式,去聆听和感受他们记忆里的怀化年味。怀化本土画家、退休职工姜水70岁,安江人:50年代和60年代,过年最诱惑的是什么?就是吃的。安江当时最有名的吃的就是三鲜面。“因为我们兄弟三个,年俗就是拜年、守夜,然后就是小孩子拿着一挂炮到处放,看到哪里有一堆牛屎、狗屎,都要去炸一下,然后满院子跑,跟院子里的小朋友打闹、嬉戏!怀化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退休职工粟登翔66岁,沅陵县人:我们沅陵的龙灯、狮灯有很多套路,特别是龙灯要穿8门,就是从中门进,左边出,然后从中门进,右边出,形成一个8字,就我们现在说的“发”,然后正式的表演,进去之后拜八方,画神州符。“沅陵糖很多,但最有名的是唐代贡品沅陵酥糖,再一个就是沅陵的酒,沅陵的酒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名了。当时我们虽然条件一般,但是这些都是很便宜的,都能吃到。”自由职业者杨长松56岁,洪江区人:洪江区是一个年味非常浓的地方,尤其是舞龙灯,各个单位,各个街道,包括周边的农村都会组团舞龙灯。“窨子屋里面住了很多户人家,我们兄弟姊妹三个,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有一段时间连外婆都住在一起,是比较热闹的。那时候最馋的是肉,我记得家里会单独买一颗猪头,在街尾有一个铁匠铺,把猪头烧了,做粉蒸的,做卤味的,骨头炖汤。血粑鸭是我们洪江古商城的招牌,街上的人也和乡里人一样要打糍粑,要炕腊肉,做香肠。”退休干部舒兰湘57岁,中方县人:我是中方县铜湾镇的,我们小时候过年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吃的东西都少,最主要是穿新衣服。我家有六姊妹,那时候爸爸是做衣服的,他把别人的衣服做完了以后,再给我们几姊妹做新衣服,他要做到凌晨2、3点钟才把我们的新衣服做完。我们早上起来,就一人一套新衣服穿,心里好高兴。“大年三十夜就发散饭,还有做甜酒,我最喜欢的就是花生、瓜子,还有甘蔗,那个时候压岁钱很少,最多的打发2角钱,还有5分钱、2分钱,都非常高兴。”公务员杨卫民56岁,鹤城区人:每年的大年三十,我们小孩子要守岁,守通宵,爷爷奶奶怕小孩打瞌睡就讲一个老鼠嫁女的故事,围着一堆堂火要烤到天微微亮,外公就第一个起来,老早就把饭菜准备好了,吃青菜拌豆腐,还有胡萝卜、猪肠,把它们拌在一块,意味着常吃常有,吃了饭以后,就从郊区进到当时的城市中心榆树湾、三角坪那边去看戏。自由工商户彭小利,70后,鹤城区盈口乡荆坪村人:印象最深的是大年初一清早老爸就起来做饭,没有肉只有青菜饭,打糍粑的时候,妈妈包糍粑的手会烫得起泡,晚餐是很丰盛的,从小爸妈就喝酒,还有就是放烟花,在老迎丰公园看灯会。小时候的期待我觉得就多了,但是我感觉最重要的是亲人们在一起聚会、开心。鹤城区公务员易红珍,70后:我是年就来怀化了,也算是半个怀化人,跟着龙灯队伍,到处走村串户,从早上跟到晚上回家,为什么要这么跟着龙灯队伍呢?那时候有一种奶油发饼,跟着去会发放发饼,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是非常诱人的。晚上看春晚,看完以后我们就睡觉了,爸爸就守岁,清早起来就弄早餐,然后去拜年。退休职工滕爱霞70后,麻阳人:我们家是少数民族,苗族,记忆中我舅舅家还是少数民族,过年了大家穿少数民族盛装,然后要祭祖,按祭食顺序大小排列,摆放的东西有猪头、鸡,鸡要非常雄壮的那种大公鸡,大公鸡尾巴上的毛要留3根,有鱼等,大家要跪拜,一个是祭祖,还有就是祈祷来年丰收。五溪大地隔山隔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虽然年味各有不同,但是年味的内涵是相通的。多民族怀化,怀景、怀乡、怀味的美好愿景是一致的。年味,是团圆喜庆的氛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是人情风物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留住浓浓的年味,就是守护、构建怀景怀乡怀味的精神家园。(记者李普兵)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huashizx.com/hhms/4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