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三五”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
(摘取部分内容)
前言
地热能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天然能源,具有潜力巨大、分布广泛、清洁安全、稳定高效等优势,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发展地热产业对于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地热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发展前景广阔。据已有资料分析,湖南省14个地州市地热能资源都有分布,其中浅层地温能年可利用量相当于.28万吨标准煤,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年可利用量相当于35.27万吨标煤,深层(干热岩)地热能年可利用量相当于万吨标煤,资源潜力巨大。
目前,湖南省地热能资源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为浅层地温能,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资源潜力小、且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深层(干热岩)地热能还处于项目调研和勘查阶段、开发利用条件暂时还不成熟。
因此,根据湖南省地热能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国能新能[]48号)”、“关于促进我省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关工作的通知(湘发改能源[]号)”文件要求,制定了《湖南省“十三五”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规划以浅层地温能为重点,在分析总结我省地热能资源特征、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资源特征、用能需求,提出年到年我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开发利用布局和保障措施等,是“十三五”时期我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基础和发展形势(一)规划基础1、地热资源情况(1)浅层地温能情况湖南省浅层地温能资源丰富,是全国最适宜开发利用的地区之一,具有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储量大、资源可利用效率高等特征。按照目前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浅层地温能分为分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资源、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资源、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资源和污水水源热泵系统资源四大类。
(2)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资源根据湖南省地下热水资源调查成果,湖南省已发现温泉、热水钻孔、热水矿坑共个,分布在除娄底和益阳2个地区之外的12个市(州)48个县(市、区)中。根据资料估算,湖南省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年可利用热能.0×J,折合标准煤35.27万吨/年。
表1-5湖南省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资源可利用热能量计算表
资源类别
地下热水可采量((L/s)
热功率
(kw)
年可利用热能(J)
折合标准煤
(万吨/年)
可供暖面积(万㎡)
可供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万kw)
温水
.4
12.40
40
13.
温热水
.2
17.00
55
18.
热水
.3
2.50
8
2.
1
合计
.90
31.90
35.27
1
2、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湖南省已建成个浅层地温能项目,应用建筑总面积为.54万m2。其中,地源热泵项目个,应用建筑面积.05万m2;水源热泵项目7个,应用建筑面积14.49万m2。初步估算,湖南省已建成浅层地温能项目每年可以节电.18kwh,节省标准煤.60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2t、二氧化硫.t、氮氧化物.86t、烟尘.30t。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为建筑供暖制冷,其他利用方式很少。
(2)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湖南省境内现有地下热水点处,大多数开发利用程度低或未开发利用。据调查资料,全省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下热水点有39处,占17.89%,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沙市(宁乡县灰汤镇)、郴州市(城区、汝城县热水镇、宜章县、安仁县万田)、衡阳市(耒阳市东湖)、张家界市(慈利县的江垭、万福)等地,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为旅游洗浴、种植养殖等。
(二)发展形势(略)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略)(二)规划范围及时限规划范围:以湖南省行政管辖区域为基本规划范围。
规划时限:年-年。
规划内容:以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为主,兼顾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深层(干热岩)地热能以勘查为主、暂不进行开发利用规划。
(三)发展目标1、发展总目标“十三五”规划期内,新增地热供暖(制冷)面积万m2,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kw。其中:新增浅层地温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万m2,新增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40万㎡。
2、分类发展目标(1)浅层地温能发展目标
-年我省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万㎡。
-年我省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万㎡。
(2)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发展目标
-年我省新增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供暖面积20万㎡,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kw(宁乡灰汤地热电站)。
-年我省新增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供暖面积20万㎡,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kw(汝城热水地热电站)。
三、重点任务(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重点规划根据我省地热能资源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及需求情况,结合经济、城市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浅层地温能,有条件的区域鼓励发展中深层地热能;建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以此为基础,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湖南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优先发展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5个地州城市,其次是其他9个地州城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城区,兼顾发展其它区域。开发利用建设技术以地埋管地源热泵利用为主,积极推进地表水、污水水源热泵利用,稳妥推进地下水地源热泵利用。
开发利用重点布局为城镇建筑节能领域,功能主要为建筑供暖制冷。
1、长沙
长沙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湘江沿岸和湘江以西区域,以“湖南湘江新区”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湘江沿岸地表水丰富的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在岳麓污水处理厂等区域推动发展污水水源热泵项目。
2、株洲
株洲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湘江沿岸和湘江西南区域,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株洲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湘江沿岸地表水丰富的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3、湘潭
湘潭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湘江两岸和湘江以东区域,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湘江沿岸地表水丰富的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4、常德
常德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沅江沿岸和沅江以南区域,以国家级开发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沅江沿岸地表水丰富的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5、岳阳
岳阳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长江南岸,以“君山新区”和“岳阳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长江沿岸、洞庭湖区域等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在岳阳西北地下水丰富地区,稳妥推进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
6、益阳
益阳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资水沿岸和以南区域,以“益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资水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在益阳城东地下水丰富地区,稳妥推进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
7、娄底
娄底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涟水西侧、孙水两岸,以娄底经济开发区和万宝新区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涟水、孙水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8、衡阳
衡阳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湘江两岸和西南区域,以国家级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衡阳综合保税区、衡阳白沙洲工业园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湘江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9、永州
永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湘江沿岸和西部区域,以永州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湘江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10、郴州
郴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郴州市东部区域,以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郴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耒水沿岸等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11、张家界
张家界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澧水两岸,以“张家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澧水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12、吉首
吉首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吉首市西南部,以“湖南湘西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峒河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13、怀化
怀化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怀化市南部,以“怀化工业园区鹤城分园”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舞水河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14、邵阳
邵阳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重点部署于邵阳市北部,包括双清区-高崇山镇一带,以邵阳市“两型社会”示范区-宝庆科技工业园的建设为依托,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75万m2。
重点发展地埋管地源热泵项目,在资水沿岸地表水丰富地区,鼓励发展地表水水源热泵项目。
2、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根据湖南省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资源情况,汝城热水、宁乡灰汤地区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水温高(89-92℃),具备进行地热发电、供暖综合利用的条件。本次开发利用规划以汝城热水和宁乡灰汤地热发电、供暖综合利用为重点,新增地热供暖面积40万m2、地热发电kw。
(二)产业体系建设1、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攻关
(1)加强研发、形成地热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系列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由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建立省级地热开发利用研发中心,加强对资源潜力评价与选区、地热资源探测技术、地热钻井与成井、浅层地热能热利用效率、地热回灌、干热岩深部储层压裂、地热发电和热能工程等方面核心技术研究,指导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热产业核心技术系列。
(2)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
通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推动地下热水回灌、地源和水源热泵应用、地热开发自动控制技术、地热集中供暖、地热梯级利用、利用地热发展高效农业、地热发电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解决地热开发利用各个环节的生产技术难题,提高地热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我省地热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监测体系建设
(略)3、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链、标准规范、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建设我省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服务体系。
(1)人才服务。加大地热能开发利用人才培养力度,以省级地热能开发利用研发中心成立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公司的联合,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对相关单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地热规划、勘查、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运营、投资等方面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
(2)政策服务
1)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统一地热能的矿产资源属性,不断完善地热资源勘查的探矿权和开发的矿业权管理办法,理清地热行政管理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及监管和惩罚措施。尽快制定专门的地热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以及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和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资质制度。
2)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在《可再生能源法》框架下,借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展中的扶持方式,制定地热能开发利用优惠配套扶持政策,解决地热能产业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降低地热开发成本,促进地热产业快速发展。
3)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地热资源再生速度缓慢,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由于地热不同温度具有不同用途,应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按照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地热在农、林、牧、渔业等多方面的广泛利用,提高地热利用率。
(3)市场服务
出台我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制定准入门槛,加强资质管理和地热开发运营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建立企业退出制度,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四、保障措施按照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财政重点支持地热能资源勘查与评估、地热能供热制冷项目、发电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按照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政策要求,对地热发电商业化运行项目给予电价补贴政策。电网企业要按照国家关于可再生能源电力保障性收购的要求,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地热发电量义务。地热能利用项目,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地热能供暖制冷的项目运行电价参照居民用电价格执行。采用地热能供暖(制冷)的企业参照清洁能源锅炉采暖价格收取采暖费。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具体支持政策。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从事地热利用建设运营服务。(其他略)五、投资估算和环境社会影响分析(一)投资规模估算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浅层地温能可拉动约80亿元的投资,中深层地热供暖可拉动约0.7亿元投资,地热发电可拉动约1亿元投资,合计约为81.7亿元。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将带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以及钻井、热泵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地热资源具有绿色环保、清洁安全、可循环利用的特点,其开发利用可显著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对改善自然环境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效果显著。
到年,如果实现了规划目标,则基本上可以替代标煤71.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CO2为.5万吨/年,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