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怀化交通
怀化美食
怀化新闻
怀化房产
怀化天气
怀化医院

长沙米粉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米粉摊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来场新体验

文:范命辉

编辑:微报老王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长沙米粉好吃得很的店子,一般都是湘乡人开的,而且多为女厨娘,真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在坡子街发迹的百味粉店就是湘乡人做起来的,名满全城。听朋友说,一次,北京客人来长沙,长沙主人请客到百味吃早饭,主人客气,每人点三份不同码子粉,肉丝、牛肉、排骨之类,叫客人每份尝一点,谁知客人一嗍,三份不同码子粉都吃完了,笑眯眯地说:“好吃。”后来,请外地人到百味吃粉,“给每人点两三碗不同码子粉”几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叫“开粉席。”福胜街起家的肆姐粉店也是几个湘乡老姐开的,风生水起。现在的百年老店甘长顺总店掌门人吕望国也是湘乡人,几十年来,把甘长顺的米粉和碱面做得甘甜长顺。后来,三王街的杨裕兴总店也干脆交给了他来打理……

在饮食行业混了几十年,我偶尔明白了一些开粉馆的小窍门,道上的行家能公开告诉你的是,长沙米粉,要用陈年糙米磨浆,手工一烫,一张张米粉皮按不同宽窄一切,就成了出锅不烂的扁粉,玉白软柔有筋力,启齿弹牙。下好一碗米粉要做到汤宽水开油少码子热。还有,豆豉熬汤,原汤盖码,香菜、芹菜做碗都是厚味鲜香的原始手法,来点剁辣椒、酸豆角调味更有长沙味。不过,你真这样循规蹈矩,又不一定开得下去。

长沙人好吃,嘴巴刁,虽是吃一碗米粉,也不会随意放弃自己的味蕾偏好。

那些年,我们一清早起来,开着车从南门到北门,从北门跑到南门,只为追自己好的那一口粉——

一家铁瓢炒码粉

登隆街,长沙剧院斜对面,一家米粉。

每天,这里的师傅们最早打破城市的寂静,成为这座古城起得最早又最忙碌的人。这家前灶后铺的店,堂上只有五十多个位子,每天早上6点多就开始打涌堂。人们一清早赶来,就为这煤火灶上的一个炒码粉。

椒脆、腰花、猪肝、腰椒脆、肝椒脆、腰肝椒脆、鱿椒脆、墨鱼椒脆……这些叫起来都拗口的炒码,一律闻报下锅。掌勺的师傅却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头,只见他一条白毛巾搭在肩上,手脚非常麻利,炒码不用锅,用的是一个舀水的铁瓢,右手执勺,左手拿着铁瓢在红旺的煤火上快速的翻簸,几十秒的巧手翻飞,一个炒码就盖到了新下出来的色白如玉带的粉上,依次被排队追味的粉丝们端走。

手上装粉的白瓷碗敞口厚大而深,当天煎的猪油做碗,宽汤、细叶扁粉,炒码的调味料姜末、蒜末、剁辣椒、胡椒、料酒、酱油、麻油一样都不能少。每一位嗍粉的朋友好不容易端到自己要的粉,还得不厌其烦去找座位,有的人干脆搬上一把骨排凳子放在屋檐下的街基上,把粉放在凳子上,蹲在地上嗍起来。嗍完,又匆匆踏上上班的路。

那时,我在蔡锷路上班,也和无数一家的粉丝们一样,一清早赶来嗍上一碗粉再去上班,一碗腰椒粉,一碗肉椒,每天换一个口味,三十多个我喜欢的码子,一个月不同味,也就有了天天去嗍的瘾。

能让人上瘾的,一家的剁辣椒也有点与众不同,整红椒腌盐封坛,用时再剁,脆而鲜,活辣养码;一家的很多炒码要配涪陵榨菜丝炒,腰肝鱿鱼这些腥物在高温油中撞上切得很细的、又厚味的榨菜丝,腥味全无,既酸辣脆爽,又嫩鲜适口;一家做碗的汤是放了豆豉包熬出来的杂骨鸡架汤,厚味出鲜,粉遇上汤柔软多滋弹牙,这就是掌勺人彭宗贵老师傅的独道之处,一辈子粉面人生沉淀出一家米粉的千滋百味,引得粉丝成群,络绎不绝。只可惜随着彭老先生的逝去,那铁瓢子炒码粉也随他而去,消声匿迹。

化机的砂煲粉

凃家冲,化工机械厂的生活区露天坪里。一部踩士三轮车就是他的砂煲粉工作台。

工作台上每天的行头却不少:一篮子米粉、一篓子凤尾菌、一筛子豆芽菜、一小脸盆新鲜肉泥、一锅煎猪油、两个煤火炉子、几十个砂煲码一边、杂七杂八的调味罐子摆一摊。

一到周末的早晨,我们一家子就会去化机一人来一个砂煲粉。师傅一见到你,就笑眯眯地问:“几个粉?”“三个。”师傅把干爽的砂煲放在煤炉上,滴油,下凤尾菌煸香,放入清水,放肉泥、豆芽,煮开,下粉,调入盐味,再煮开,一个总能让你牵肠挂肚的砂煲粉熟了。各自再根据自己的口味,加葱花,芹菜叶末,香菜,辣椒粉,酸豆角,辣椒萝卜,一阵随心搭配之后,就能嗍到你渴望的清鲜软润,或者厚辣爽口。

这看似简单的食摊,其实是活用了中国传统烹饪生鲜的原理,菌子、豆芽、鲜笋是三大素鲜食材,没有味精的时代,厨师们常用这素三鲜熬高汤炒菜。摊主拿菌子和豆芽汆肉泥,荤素搭配,一滚当三鲜,这样的砂煲粉能不诱人?

樊西巷的酸菜粉

黄兴南路上进樊西巷右拐一条巷子口,门边有一个纸糊的牌子:好再来。

这个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临窗一个水泥板垒起的简易灶台,卖粉,旁边摆一个带纱窗的柜子,卖凉面,屋子里摆着两张老旧的小方桌迎客。每天粉的出品量不很大,只做上午。凉面全天候。

从长郡中学毕业的小女孩在英国留学,回到长沙,还想起要去好再来嗍一碗粉,来一份凉面慢慢嚼。她每次吃完,总是开心地说,这是在长郡读书留下来的乡愁,晚上还得去学院街赶一场凉菜、卤菜与烧烤。补一补欠吃的长沙味道。

好再来的师傅是个老饮食,退休后开了这个小店,粉只卖汤粉,一个肉丝码,一个酸菜码。肉丝切得特别细,酱油色的原汤。我喜欢酸菜码子。酸菜码子炒出来油亮亮的,不是油多,是酸菜工艺出色,雪里红晒软汆水,揉去水凉晒后搓盐,瓿入坛子半月,再拿出来油亮转黑,切碎放辣椒一炒,清清爽爽,清香开胃,拌入米粉一口嗍下去,刺激着味蕾迅速从梦境中醒来,从此埋下馋的味根。好,再来。

周记买筹嗍粉

县正街,周记粉店。

天心阁下,能和天心阁的古老历史相匹配的,唯有县正街周记粉店的凭筹取粉传统方式。

这里,没有时尚,只有传统,依旧保持着年代米粉店经营模式,顾客进店先买筹再取粉,什么肉丝酸辣牛肉排骨肉饼蛋码子粉、轻挑重挑双油双码光头免青带迅干落锅起,全记在他们自制的竹牌筹码上,筹码一端不同的颜色与花样形状对应不同的粉码,一般的人是看不懂的,只有店里的人一看就明白,筹码在帐房柜台和前锅之间成为一种哑语传递,顾客叫的粉不会出半点差错。在互联网时代商家们都用电脑收银,而他们依然是人脑识别,虽然麻烦,甚至落伍了,却传承着老长沙米粉味道之外的另一种传统老味道,让人们穿越百年,与历史玩一次亲吻。

这里,没有奢华,只是县正街上的一个普通小馆,唯一的装饰是黄点斑斑的墙壁与窗户上偶尔贴一两张报纸遮遮丑,然而,这样的环境里每天食客盈门,只为一碗粉。

这里,也是女人当家,没有逐利时代的浮躁。清一色的女厨娘举箸掌勺,每一个粉码的制作依旧遵循老传统规矩,没有最好,只有味道天天好。

周记,一个享誉长沙近三十年的老长沙米粉符号。

辉记寒菌粉

苏家巷,辉记。

辉记,典型的夫妻粉店,老公煨码挑粉挑面,老婆收银盖码,可能是食客们更佩服辉哥的老婆,手脚快,为人厚道,大方,在苏家巷短短上十年时间就赢得了一个雅称:星城粉少。然而,老公的油码热功夫也不能忽视哟,就不能叫一个“星城粉帅”安慰一下吗?开个玩笑。

在辉记,有人喜欢干拌粉,加入他们免费的酸菜、青椒炒油渣子一拌,柔润中酥脆香辣;有人喜欢那里的宽汤牛肉粉,厚味软糯,我喜欢寒菌粉。

每年3月9月寒菌上市,辉记一般是那个最早推寒菌粉的店子,每份二十五元,写在红纸牌子上挂在店门口。辉记的寒菌码子是煨的,铜绿色的寒菌在五花肉、生姜的滋润下,经文火慢煨,清鲜含香,每下一碗粉,盖上寒菌码子,撒一把白胡椒粉,将热腾腾的粉快速挑松,淡雅微辣生鲜。难怪汪曾祺先生在《菌小谱》中写道:“湖南极度重菌油。秋凉时,长沙饭馆多卖菌油豆腐、菌油面,味道很好,但不知是何种菌耳。”

辉记用的“菌耳”是寒菌。寒菌生长在潮湿的树林里,“色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薄丝无点涩。崧羔楮鸡避席楫,餐玉菇芝当却粒。”这样的妙物下粉,能不叫人追味?

作者简介:

范命辉,中国湘菜文化首席专家,湖南省烹饪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经历半个世纪的湘菜生活,从事餐饮工作三十年来,行走在三湘大地寻味,玩味、得味,著有《湖湘文库·湘菜谱》《寻味三湘》《湘菜六味》《神策湖南名小吃》策划出版《中国湘菜·经典湘菜》,曾创办《长沙美食报》,在《长沙晚报》开设“范哥点菜”专栏。

—TheEnd—

大家都在读↓

精选阅读

一块五花肉的湘菜百味丨大师名师晋级赛反响热烈

一碗杀猪粉引发的争议丨土匪猪肝怀化引







































白癜风的治疗过程
白癜风的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huashizx.com/hhxw/3600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