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
益阳隶属湖南省,为湖南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的湘北洞庭湖区域,地处湖南省境内,自古是江南富饶的“鱼米之乡”。
益阳地理坐标为北纬27°58ˊ38″至29°31ˊ42″、东经°43ˊ02″至°55`48″,东西最长距离公里,南北最宽距离公里,从地图上看,像一头翘首东望、伏地待跃的雄狮,威踞于湖南省中北部。它北近长江,同湖北省石首县抵界,西和西南与本省常德市、怀化市接壤,南与娄底市毗邻,东和东南紧靠岳阳市和省会长沙市。
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看来,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
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怎么变异频繁,一直没有改易过名称,这在中国地名中是比较少见的。
南县:
南县,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湘鄂两省边陲,洞庭湖区腹地。
清代咸丰二年(年),长江南岸湖北石首县属藕池江堤溃决,大量泥沙淤积。在藕池口以南大片湖面形成长宽五六十里的淤洲,附近居民称之为“南洲”。清光绪二十一年(年)经清政府批准,南洲直隶厅抚民府在乌嘴正式成立。两年后厅址迁至九都新署。年,南洲直隶厅改称南洲县,次年改南县相沿至今。
桃江:
桃江县地处湖南省中部偏北、资江中下游,因境内有桃花江而得名。县境古为楚地,自秦汉起一直是益阳县的一部分,年从益阳析出置县。“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使桃花江的美名蜚声海内外。
安化:
安化县,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位于资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东与桃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北与常德、桃源相连。安化古称“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宋神宗熙宁五年()平定“梅山蛮”,自益阳县析置安化县,取“民安德化”之义命县。
沅江:
沅江市,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东北部、洞庭湖滨,于公元年置县(时称药山县),年10月改县为市。市西南有绵延丘岗,北部是冲积平原,东南多芦荡沼泽,呈现“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乡地貌特征。
东周以前,沅江属《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荆州管辖。春秋战国时期,沅江成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为楚国黔中郡属地。秦属长沙郡。西汉属益阳县,南朝梁武帝(公元年)置药山县为沅江市境置县之初。隋改为安乐县,因沅江在县境注入洞庭湖而改名沅江县、宋改名为乔江县。宋乾德元年(年),复名沅江县。
赫山:
赫山区,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位于湘中偏北,地处洞庭湖畔,东邻湘阴、望城,南界宁乡,西接桃江,北临资水。区境西南为雪峰山余脉,最高点碧云峰海拔米;中部地面起伏平缓,丘岗与平原相间;东北部为滨湖平原,平坦开阔,耕地连片,土壤肥沃,为全区主要农产品基地。
赫山区因区内有闻名的“赫山庙”而得名,成立于年4月7日。赫山庙地名由来于东汉末年,位于益阳市桃花仑东路七里桥与大海棠之间,是益阳最为繁华的地段。
南宋时期,岳飞围剿洞庭湖起义军杨幺。为防止杨幺部队在南洞庭上岸进入雪峰山,岳飞率精兵驻守赫山。当时东风岭、七里桥、梓山冲等方圆十多里全是岳家军。岳飞得胜回京之后,当地人拆毁了岳家军搭建的营房,将拆下的木材在岳飞设立帅帐的地方建了一座三进五殿的中等型寺庙。庙内供奉的即有佛像,也有神像,甚至还像沧水铺的清修寺一样,供有轩辕和嫘祖的道祖之像。但在确定庙名的时候有多种不同意见:有的要定名关公庙,有的要定名城隍庙,还有的要定名轩辕庙。主持和尚及首事召集了多次专题会议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为了避免争执而产生矛盾,最后有人主张:几种意见都不采纳,干脆以赫山两个字来作为庙名,所以,才成了赫山庙。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寺庙才初步建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时光荏苒,庙宇今天已不复存在,但赫山庙这个地名却一直保留。
资阳:
资阳区位于益阳市中心城区以北,东临长株潭城市群,西接常德汉寿县,总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42.3万。
资阳区系益阳县析置,山南水北谓之阳,由于地处资江北面,得名资阳。
大通湖:
在南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接沅江县界,亦洞庭之一隅也。是组成洞庭湖的四个较大的湖泊之一,另外还有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其12.4万亩,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原为洞庭湖的一大湖域,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因泥沙淤塞被支解成东、南洞庭湖间的一大湖湾,清光绪年间,湖面辽阔,可东通东洞庭湖,西抵目平湖,北经藕池河与长江沟通,故称大通湖。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