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点击上方"沅陵好有味"请偷偷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很少部分昆腔在内的而以高腔为主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且流行于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故名"辰河高腔"。
02
历史
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弋阳腔。史载山东高腔店卢公,四川为官,明末清初去官还籍,时值战乱,逐客居辰溪,游于士绅中。卢公精音律,懂戏文,乃与诸乡绅士结合地方调子,创曲牌,定唱腔,是为辰河高腔之始。到清道光年间,酵亲王府"小恩荣"弋阳戏班,部分戏子流落到辰州府,把弋阳腔和地方曲高进一步融合,使辰河高腔在民间得到流传。辰河高腔起源的另一说法是:明初,朱元璋为修养生息,发展生产,鼓励移民迁徙,开垦荒地和经商,江西大批移民迁到浦市,同时,江西地方戏曲弋阳腔随之传入当地。辰河高腔以弋阳腔为基础,结合当地的民间小调、宗教音乐、放排号子和山歌等民间音乐发展而成为艺术风格独特的大型地方剧种;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围鼓坐唱的初始期,矮台(木偶)演唱的发展和高台演唱成熟期几个阶段。
辰河高腔真正走向民间始自清咸丰年间的"大红班"。由于堂会组织只是给士绅等有钱人家演唱,远不能满足平民百姓看戏的需求,因此在咸丰年间,老艺人杜风林组建大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开始走向民间,此后辰河高腔得到广泛流传。
辰河高腔艺术在建国后得到迅速发展。湘西的辰溪、沅陵、泸溪等地相继成立高腔剧团,年辰河高腔剧目《破窑记》、《李慧娘》等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剧风摩汇演引起轰动,次年进京献艺得到周恩来、刘少奇、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03
艺术特点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等剧目,在湘西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辰河高腔曲调丰富,有曲牌五百余支,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主要曲牌有、、、、等。
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动人。男声用大本嗓演唱,给人以粗犷奔放之感;女声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
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具有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戏的特点。演出时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等,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早地在戏剧演出中实现了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在国外演出时曾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戏剧的瑰宝"。
04
角色
早期的辰河高腔分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个脚色行当,清末民初之后变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又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
现状:由于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及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现在辰河高腔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需采取措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丑年正月下旬,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鹤城区杨村就会响起紧促锣鼓声和唢呐清声,这是从辰溪县请来戏团地演出湘西独有的社戏---辰河高腔,是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辰河高腔。优美的唱腔时而高亢、嘹亮,响彻云霄,时而柔软,细若游丝,婉转别致,幽雅动人。典雅的台词和动人故事情节是那样的清晰、熟悉和那样的亲切,锣鼓唢呐声交织在一起,在山涧里回荡,乡里乡村浸没在了迎接新年到来的喜庆氛围中了,笔者有幸用镜头记录了本土原汁源味的戏曲奇葩,也萌发了探访辰河高腔文化的好奇。
一
辰河高腔悠久的历史
悠久的历史
辰河高腔,湖南地方戏曲大戏剧种之一,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很少部分昆腔在内的而以高腔为主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因流行于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故名"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的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广泛流传于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与这些地区毗邻的贵州的桐仁、松桃、印江、思南、玉屏、镇远和四川省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市)。
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弋阳腔。史载山东高腔店卢公,四川为官,明末清初去官还籍,时值战乱,逐客居辰溪,游于士绅中。卢公精音律,懂戏文,乃与诸乡绅士结合地方调子,创曲牌,定唱腔,是为辰河高腔之始。到清道光年间,酵亲王府"小恩荣"弋阳戏班,部分戏子流落到辰州府,弋阳腔传入辰河地域之后,与当地语言、民歌、号子、傩腔以及宗教音乐结合,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真正走向民间始自清咸丰年间的"大红班"。由于堂会组织只是给士绅等有钱人家演唱,远不能满足平民百姓看戏的需求,因此在咸丰年间,老艺人杜风林组建大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开始走向民间,此后辰河高腔得到广泛流传。
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连台本戏《目连》,这种艺术传统,一直保留到本世纪40年代。在辰河高腔的形成过程中,青阳腔也有一定作用,《金盆捞月》等早期青阳腔剧目,至今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剧目中。清乾隆、嘉庆年间,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动,已极为盛行。各种祭祀酬神活动中,演唱辰河高腔戏,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一时期,沅水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缅甸、老挝等国往来的交通要道,外事交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动。
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游沿江城镇盛行的同时,也向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区,以及周边的苗区、侗区,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演出形式方面,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还有矮台班木偶演出。“矮台班”多由半职业艺人组成,剧目、音乐、排场与高台班相同。有时两种演出形式还同时在民间的祭祀娱乐活动中出现。“打围鼓”,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种重要的演出形式。城乡间喜唱辰河高腔的人们,在邻家喜庆之日,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戏,不化妆。当时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欢参加这种演出活动。
辰河一带旧称职业戏班为江湖班,其演出可分为大愿戏、小愿戏、神会戏、堂戏、卖戏五种。大愿戏是地方为祈祷上苍、保民平安的酬神演唱,必演《目连》,一般在旷野空坪搭草台演出。小愿戏由某家、某村或数村联合举办,目的是为祈求家人、村坊清泰、丰收,多在村坊中祠堂的固定戏台演出。神会戏即各地神庙、同乡会馆、行业会馆,为所供奉之神的生、忌日而举行的娱神演唱。堂戏则是官绅、富户为红白喜事举办的演唱活动。卖戏则是人们常见的售票演出,一般在城镇、乡村的剧场演出。后者已成为当前辰河高腔演出的主要形式。
二
辰河高腔艺术特点
辰河高腔艺术特点
辰河高腔中,还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辰河昆腔源于昆山腔。大约在明代中期,昆山腔传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与昆腔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昆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唢呐伴奏。清道光、咸丰后,洪江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口岸,会馆林立,戏班云集。同治光绪年间,荆河弹腔艺人周双福、周松贵兄弟先后来到洪江,参加辰河高腔班的演出,为辰河高腔带来了弹腔艺术,不少辰河艺人赶来学艺。另外,毗连地区祁剧的影响,也促进了辰河弹腔的形成。自此,辰河高腔逐步发展成为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
辰河高腔剧目丰富,现存高腔剧目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目连》有“戏娘”之称,一是说明其古老,二是由于它包括了辰河高腔所有的原型曲牌和大鼓戏的锣鼓点子,演唱时排场丰富。整本戏和单折戏剧目,多系明、清传奇古本。长期以来,艺人和参加围鼓的文人,对传奇古本作了大量通俗化工作,使其雅俗共赏。整本戏中,苏(《黄金印》)、刘(《大细袍》)、 潘(《一品忠》)、伯(《琵琶记》)称为四大本看家戏。另有《三闯档厦》、《装疯跳锅》等剧目很有特色。辰河昆腔、低腔剧目基本失传,但仍有不少曲牌和唱词为艺人们抄录保留,有22个单折戏存在高腔剧目中,如《红梅阁》的“判奸”、《龙凤剑》中的“火烧轩辕坟”、《拜月亭》中的“走雨”、“招商店”、《百花亭》中的“斩巴”等。弹腔剧目现存350个,除《打瓜招亲》、《荷花配》等大量剧目外,多与武陵戏、荆河戏相同。
辰河高腔的舞台语言是在湘西浦市官话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宗法中州音韵。高腔音乐系曲牌连缀体,现存曲牌余支,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山歌、号子相融,常用人声帮腔和琐呐帮腔,很有湘西地方特色。昆腔现存曲牌支。低腔现存曲牌多支。演唱时,低腔较为奔放、热烈、有气势,用唢呐伴奏;昆腔较为典雅、文静、清新、优美,用竹笛伴奏。弹腔的舞台语言与高腔不同,沅水中、上游沿岸市镇,多采用常德官话。其音乐由北路和南路组成,有多种板式联缀的成套唱腔,表现力丰富。
辰河高腔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唢呐、 备子、京胡、二胡、三弦和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大桶鼓、旗子鼓、课子、尺板等。本地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吭,发音柔和,音色优美,近似于女高音,能与唱腔溶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作用重要,特色浓郁。
早年,辰河高腔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行。清末民初之后,变为生、旦、净、丑四行。生角分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分正旦、小旦、摇旦、老旦。
辰河高腔的表演艺术朴实、自然,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早期的武打戏中,融汇了湘西民间武术的招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辰河高腔在保持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吸取其他艺术门类和兄弟剧种的养分,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日渐成熟,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表演风格。
一是下河路子,以泸溪县浦市为中心,包括沅陵、辰溪等地,由于这里围鼓堂盛行,不少艺人是由唱围鼓堂开始,走上高台唱戏的,形成了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的特点。
二是中河路子,以溆浦为中心,艺人多是由木偶班走向舞台,表演艺术粗犷、诙谐,且保留了一些木偶表演的痕迹,除演出整本高腔外,还将一些矮台班的高腔剧目搬上了舞台,这些剧目演出时,随意性较大,
三是上河路子,以洪江为中心,包括黔阳、芷江、铜仁等地,艺人多出自清末民初洪江等各地科班,表演艺术严谨规范,上演的剧目高腔、弹腔并重,因与来自常德和荆河的弹戏艺人长期同台演出,交流技艺,对辰河弹腔的形成与发展有较大贡献。
四是白河路子,以永顺县王村为中心,包括永顺、古丈、龙山等地,艺人们多兼演木偶戏,戏班有舞台演出和木偶表演两套用具,唱腔、道白多用当地的方音。
三
辰河高腔母戏-----目连戏
在明清多年里,目连戏一直是辰河流域最盛大的全民文娱活动,因为楚俗尚巫是目连戏生长的最佳土壤,辰河目连戏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和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等构思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可谓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
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人们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这一剧种里,使目连戏成为一种集艺术、文学、哲学、宗教、风俗、民情于一体的舞台艺术。
同时,艺人们不断地将剧目的范围扩大,将目连祖父身世的“前目连”和虽与目连救母无关但表现忠孝节义思想的《梁传》、《香山》以及称为“花目连”的一系列剧目也纳入到其中,形成了庞大的剧目组合,称“四十八本目连戏”,演出时间跨度为七天七夜。辰河目连戏在发展过程中,还将“打三朝”、“做道场”、“拦轿喊冤”、“巫婆跳神”、“抬灵官”、“放河灯”等大量民俗活动也融入其中。
目连戏演出活动堪称古代湘、贵、川接边地区的“乡土嘉年华”。它的演出,被称为“万人缘”的活动,观众成千上万,非祠堂、庙宇所能容纳,必须在旷野空坪搭上“草台”。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大规模互动,打破了台上台下的界限。在采访中,当年看过戏的老人们告诉记者,戏开演前三天,戏场所在的村庄所有人都要斋戒;观众随时随地都要准备做参加义务表演的“志愿者”;演出主人公目连救母出行前,演员要大张旗鼓地到村中挨家挨户化缘……。除了传统戏剧的唱、念、做、打等表演程式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特殊演出手段,如喷火、耍獠牙、吊绳、踩高跷、人上吊、叠罗汉等特技。据该县剧团演员介绍说,特别是演出目连母亲刘氏归阳的“人打飞叉”一幕时,真是惊心动魄———刘氏靠着戏台“入相”口的柱头,鬼卒将六把钢叉从戏台另一边的“出将”口打出,必须准确地打在挨近刘氏头、颈、胸、胯等部位。稍有不慎便会出人命。演出前,演刘氏的演员必须签下生死状。此历来是辰河目连戏表演时最恐怖又最吸引人的一幕,演鬼卒与刘氏的演员必须苦练功夫,至于如何练则是戏班绝密,一般不向外面公开。
目连戏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许多现在看来仍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如《破窑记》、《李慧娘》等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在上个世纪参加湖南省戏曲观摩会演获奖,并赴京演出获好评。
“目连戏”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力资助。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张庚说“研究目连戏是研究中国戏剧文化的重要一环。”中国剧协副主席郭汉城说“把目连戏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中国戏曲史将要重写”
四
辉煌的昨天
上世纪20年代,完整的辰河目连戏演出基本从舞台消失,民国年间,辰河高腔艺人生活困苦,至上世纪40年代,辰河高腔班散班者甚多,辰河高腔走向衰落。新中国建立之后,辰河高腔恢复了生机,辰河高腔艺术在建国后得到迅速发展。湘西的辰溪、沅陵、泸溪等地相继成立高腔剧团,民间的业余剧团多达200多个。党和政府重视对这一古老剧种艺术遗产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有特色的剧目重新搬上舞台。把辰河高腔称作"祖国妙调"的是田汉.年,辰河高腔剧团在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三届戏剧观摩汇演,引起轰动,并代表湖南省地方戏剧进京献艺.这一剧种以其优美的曲调,浓烈的地方特色,受到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贺龙,以及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的称赞.时任中国戏剧协会主席的田汉观看演出后,不由的赞叹道:"辰河高腔不愧是祖国的一种妙调,戏剧的火化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举行了辰河高腔教学演出,挽救和继承传统艺术,湖南省艺术学校还开设了辰河高腔科,辰河高腔有了培养人才的专门学校。
年,怀化市艺术馆副研究员李槐荪在民间文化调查中听到辰河目连戏景况后,便在著名辰河目连戏艺人石玉松家中住了两个月,抢救性地记录、整理了这位记忆超群的老人脑海中“储存”的辰河目连戏的剧目唱段,共20余万字。18天后,83岁的石玉松去世,这20余万字就成为唯一一部留存较为完整的辰河目连戏资料。同年,美国加州大学召开国际目连戏专题研讨会。与会者认为,只有古希腊戏剧能与中国目连戏媲美。5年后,怀化市艺术馆受文化部委托,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促进基金会援助计划,以20余万字的辰河目连戏资料为本,组织六大剧团,10多名老艺人,用两个月时间排练,录制了一台50个小时的辰河目连戏,也就获得了国内一套最完整、最全面的目连戏音像资料。这一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召开有日本、法国、加拿大及国内学者参加的目连戏学术研究会。年,应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邀请,怀化市派出队伍,赴巴黎、巴塞罗那等欧洲城市演出辰河目连戏折子戏,引起强烈反响。
五
辰河坚守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以来,辰河高腔和许多地方戏种一样,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逐渐走向低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影、MTV音乐电视等多媒体、多感官、多层次的艺术文化深入千家万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千姿百态的戏剧作品;另一方面的人们的戏剧欣赏角度发生转变,他们不满足于唱腔、动作陈式化,演出舞台固定化的表演,而更倾向于情节跌宕、氛围渲染、层次多样的电影、电视,从而使辰河高腔失去了大部分观众市场,导致辰河高腔走逐渐向边缘化。据报载,当前大多辰河剧团都处于低迷状态,并面临受众局域化、观众老龄化的境地。大多数辰河剧团的发展有两个“瓶颈”:一、资金运转困难,二、演员青黄不接。以辰溪高腔剧团为例,该团虽是沅水下游一带较有名气的高腔剧团,年曾被省文化厅授予“好剧团”称号,但因为经费紧张,剧团不仅没有自己的演出场地,甚至连演员每月多元的工资都无法保障,剧团只能经常走乡串寨,一方面是积极营造辰河高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以演出收入来维持剧团正常运转。因为运转困难,吸引不了新人,剧团演员青黄不接。走过了多年风雨的辰河高腔,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如何薪水传承,是值得深思的了。
在辰河高腔濒危的日子里,有这么一群人依然坚守辰河,让辰河高腔扎根在这块土地。“高腔剧团绝不能垮掉,辰河高腔绝不能失传!”陈刚和胡正喜、杨兴艺、李七妹等22名原剧团的成员发出了铿锵誓言。他们坚守在剧团,坚持演出,让辰河高腔艺术火种得以保存和传承。在坚守的日子里,发生在坚守者身上的故事催人泪下。杨七妹,是辰河高腔剧团当家花旦。年,为照顾早产而体弱的女儿,也为跳出唱戏月收入不足元而带来的生活困境,她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剧团,开了个南杂店,一边营业一边照料家庭。尽管月收入达到1千多元,但没戏唱的生活让她心里发慌。年6月初,她将店铺打掉,背着女儿一同赶往安江演出。长期赴外演出,她的家庭亮起了“红灯”。家庭生活和艺术事业难以两全,杨七妹与丈夫办理了离婚手续,一心扑在了辰河高腔艺术传承事业中。
为保护传承辰河高腔,业余艺人功不可没。辰溪县板桥乡中溪村村民涂显孟16岁开始学戏,表演功、吹打功双全。年,师傅临终前将先辈珍藏的剧本交到他手中,希望他能将辰河高腔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涂显孟一方面精心保管这些剧本,另一方面又自费到民间收集了40多个剧本,等待着辰河高腔艺术的春天。
保护辰河高腔!4年来,辰溪县委、县政府把辰河高腔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专门出台两个文件。县里选拔63名戏曲苗子与辰河高腔传承人结成对子,“定向培养”新人;在县城中小学中开设辰河高腔音乐课,培养学生们戏曲兴趣爱好;县剧团实行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民间“尖子人才”有机会进入高腔剧团学习。8年9月25日,辰溪县影剧院大厅里座无虚席,来自全县的多名辰河高腔戏迷汇聚于此,共同庆祝辰溪辰河高腔戏曲协会成立。辰溪辰河高腔戏专业和业余演员达到多人,有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20多个,在传统节目的基础上,新编排辰河高腔现代小品和折子戏《牛娃扳本》等剧目30多个,演员和观众遍布城乡。在辰河高腔戏曲协会成立大会上,会员们还进行了辰河高腔联唱、清唱以及折子戏等表演,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祖国妙调”辰河高腔生命之树将更加郁郁葱葱。
六
怀化古城旅游逐渐繁荣背景下辰河高腔的发展契机
辰河高腔要走出低谷,求生存、求发展,必然要先求“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找到平台。怀化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良好的旅游发展态势,同时也给予了辰河高腔广阔的发展空间。辰河高腔上河路子的中心是洪江古商城,若将辰河高腔与洪江古商城的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必然为游客所欢迎,所欣赏。辰河高腔作为怀化古老原始的一种本土文化现象,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至少可以开发以下几项旅游资源:
一是品牌效益。品牌是好的品质与好招牌的组合,品牌的延续积累与提升成为名牌辰河高腔的客观存在和广泛流传决定了辰河高腔作为旅游品牌的巨大优势,即易于认可和传播。对开发这一旅游项目在宣传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宣传效果一旦产生,洪江古商城乃至怀化旅游的神秘性就很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感。
二是辰河高腔博物馆和工艺馆。辰河高腔博物馆应覆盖辰河高腔的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戏剧、术、技、乐、舞、服饰等。通过实物、图片、文字、书籍、文物复制品、现场表演等向游人介绍和展示辰河高腔文化的历史。这对辰河高腔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品牌的塑立,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工艺馆应该开发具有特色的适销对路的工艺产品,使洪江古商城旅游景点内的小市场具有个性和特色,如,博物馆或民俗村寨等景点仿制的工艺品、案图、木雕或竹、雕奇字对联等,让游客有一种不同的新奇感觉,从而使工艺品成为这些旅游景区的一个亮点。
三是辰河高腔奇技。奇技是辰河高腔中最具观赏价值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地区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组织把“空顶上梯、滚灯、变脸、打八彩、抖色、搓眉、飞蛾趴壁等串联起来,参加省内外、国内外的民族文化艺术演展活动,这对于宣传和提高洪江古商城和怀化的知名度,打造旅游品牌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辰河高腔是历史留给怀化的一份厚礼,那凄美动人的目连传说、原始古朴的表演、高亢粗犷的喊叫声、妙趣横生的辰河高腔舞、神奇叫绝的辰河特技都是可利用的文化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泉源。这份厚礼只要经过惊心打造包装和宣传,就会变成古朴的文化旅游资源,就会成为怀化古城的名牌旅游产品,就会产生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文来源于一位爱家乡爱民俗却不愿其留名的某人的收录与整理,衷心感谢他为家乡作出的无私的奉献……此处再省略赞扬的话语洋洋洒洒五千文字……
为了宣传和推广家乡——沅陵,特向家乡人
征集描写
沅陵人或景或事的原创文章(图文并茂者尤佳)
无论你是文坛才子还是文艺小青年、文学爱好者
欢迎投稿
为宣传家乡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沅陵真的好乖滴,欢迎你们随时来玩
难忘乡音乡情
————END————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