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开创并领导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他就像当代的神农一样。他这一辈子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是他让中国人能吃饱饭的,而且还为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丰碑。
袁隆平一辈子都特别低调,从不显摆。他的孩子和孙女小时候都不知道他是干啥工作的,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才慢慢知道的。
你看,袁老的孙女上学的时候,课堂上老师问她:“你爷爷是做啥的呀?”那时候,孙女还不太了解爷爷的工作呢,就凭着对爷爷的一点印象回答老师:“我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孙女们的名字都和天气有关,所以她们就觉得爷爷是干跟天气有关的工作呢。就从这一点,就能瞧出来袁老平时有多低调,对工作有多专注。
那么,现在咱们就一起走进袁老的故事,去看看他是怎样成为一名伟大科学家的。
咱们都知道,孩子成长得怎么样,受家庭环境影响是最大的。家庭状况不一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也不一样,在这当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那也是相当关键的。袁老小时候就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
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出生,他籍贯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袁隆平的爷爷叫袁盛鉴,这人改变了家族命运。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到了他这一代,袁家就不再务农,而是去经商了,然后就从乡下搬到城里,过上了富裕日子。
袁盛鉴以前好歹是个举人,就爱给儿子袁兴烈讲些文学方面的东西。袁兴烈也特别爱听那些诗词歌赋,千年流传下来的诗词太美了,而且里面包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很值得学习,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袁兴烈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变得文质彬彬的,还读了很多书。后来他考上了南京的东南大学,学的是文学专业。在学校里,袁兴烈接触到不少新鲜事物。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著作和智慧太多了,想全学完得学一辈子,可能一辈子也只能了解一部分。所以袁兴烈常常拿着一本书,在安静的地儿慢慢品味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学宝贝。
袁兴烈从学校毕业之后,就打算去县里的小学工作。后来呢,他当上了校长,还做了督学。就在这个小学,他遇到了以后要成为他妻子的华静。
华静出生于大户人家,是个真正的大家闺秀。她从小就接受教育,读了很多书,气质文雅,很懂礼数。可能是在教会学校读过书的原因,她思想挺开明的。之后,华静从学校毕业,就到袁兴烈所在的小学去教书了,教的是英语。
他俩门当户对,又郎才女貌的。在旁人撮合下,彼此互相吸引着,慢慢地就有了感情。最终呢,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他俩结成了夫妻,一起迈进了婚姻的大门,相伴着度过余生。
华静结婚后很快就有了身孕,经过十个月的孕期,生下了袁隆平的哥哥袁隆津。之后,两口子又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的爷爷和爸爸都是文化人,妈妈也是出身于大户人家,特别有文化、懂礼数。他出生以后,爸妈对他的教育肯定很严格。后来,有个偶然的机会,袁隆平心里种下了理想的种子,再随着时间过去,这颗种子慢慢就开花了。
袁隆平小时候就受到父母关于做人道理的谆谆教导,还从小就读诗词歌赋。他母亲懂英文,所以袁隆平打小也学英文。看外国电影的时候,袁隆平能听懂里面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呢。要知道,当时他才上小学,有这样的英文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
袁老小时候英文基础打得好,后来去国外参加交流会,不用翻译就能听懂外国人讲话。在国内给外国留学生授课时,也是直接用英文交流的。
袁隆平稍大些的时候,全面抗战爆发了。他就跟着父母开始过上颠沛流离的日子。在路上,袁隆平目睹了人间疾苦,看到了战乱留下的残垣断壁,还有在战乱里受苦的人们,他们连饭都吃不上。这所有的一切,都对袁隆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日子过得不如以前好了,但袁隆平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事上可从没松懈过。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得有正确的三观和理想,而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是重中之重。
受父母的影响,袁隆平慢慢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之前偶然的机会让他对农学有了兴趣,后来母亲还常给他讲大地的故事,这使他更加敬畏孕育万物的大地,他心里从事农业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强烈了。
其实呢,袁隆平又要去搞农业这事儿,他爸是有点想法的。为啥呢?他爸觉得家里费了好大劲儿才从整天种地的农民变成现在这样,不想让儿子又走回老路了。那时候抗战都胜利了,袁老的爸爸也开始当官了,袁隆平也到了该上大学的岁数。所以啊,他爸心里是想让袁隆平也当官的,可没想到儿子特别想去学农业。
父亲尊重孩子的意愿,只好同意袁隆平去学农业了。就因为父子俩的这个决定,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要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视野里了。
袁隆平小时候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长大成了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偶然的机会让他对农学特别感兴趣,之后就按照自己的计划走上了研究农业的路。就是因为有他,全中国人民才能吃饱饭,袁隆平对国家的贡献可太大了。
年的时候,袁老考进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到了第二年,这个学校和别的学校合并,这就有了西南农学院。袁老经过4年的系统学习,就正式开始走上自己研究农业的道路了。
袁老毕业之后,本来是打算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搞研究工作的。可是呢,最后还是听从国家的统一安排,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去当老师了。在安江农校任教的时候,袁隆平特别尽责。没过多久,他又被派到更偏远的地方去任教了。
不过,不管任教了多长时间,袁老一直都没忘掉自己的理想。为了能更深入地开展农业研究工作,年的时候,他就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水稻研究上了。
这时候,袁老在偏远地区已经看到当地老百姓吃不饱饭的状况了。吓人的是,这其实就是全国粮食情况的一个写照啊。所以呢,袁老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去搞农业研究,去解决粮食增产这个难题。
年7月的一天,在农校的试验田里,袁老正观察着水稻呢。忽然,他瞧见了一株性状很特别的水稻。试种以后,他发现这株水稻的子代性质不一样,于是他就推测那株水稻是“天然杂交”水稻。
袁老当时想,要是这样的话,他们就能试着用人工培育的办法培育出新的品种。要是成功了,肯定能让粮食产量增加。不过,要达成这个目标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于是袁老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当中去了。
那时候,袁老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岁数了。可他一心扑在研究工作上,没把结婚这事儿当回事儿,反而是周围的人替他着急。最后,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叫邓则的农机干部。他俩就简单了解了一下,就互相看对眼儿了,没过多久就结了婚,这结婚的速度就跟现在的闪婚差不多。
婚后,他俩的感情是一天比一天深。不过呢,袁老一直忙工作,每次出去短则一个月,长则大半年。就因为这样,袁老的儿子对他印象挺模糊的,心里直犯嘀咕,父亲到底是干啥工作的呀?为啥老是不在家呢?后来,儿子慢慢长大了,才知道父亲做的事那么有意义,心里对父亲满是敬佩。
后来呀,袁老的孙女们对他的工作也不太了解呢。袁老有三个孙女,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叫友晴、友清和友明。为啥这么取名呢?大孙女出生的时候,天气雨过天晴,就取名叫“友晴”;二孙女出生的时候正赶上雨水节气,于是就叫“友清”;三孙女出生的时候,天气晴空万里,所以就叫做“友明”了。
这些都和天气有关,难怪她们会觉得自己爷爷的工作是看天气预报的呢。后来啊,袁老的后两个孙女分别取名叫“大米”和“小米”,这就很好理解了,和粮食有关嘛,也是袁老心中的一个期望。
那时候,袁老费了好多年的功夫呢,到了年,他的杂交水稻总算成功了。年,杂交水稻推广成功,咱中国人吃饭的难题这才算是解决了,袁老的功劳可太大了。
袁老特别低调,平时就爱穿着老头衫到田地里逛逛,跟农民唠唠嗑,他还最爱和孩子们合影。他觉得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中国以后的发展都得靠孩子们,所以不管多累,他都要跟孩子们拍照留念。
年5月22日,我们的袁老与世长辞了,可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大伙看到这儿要是有啥想法,欢迎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啊!
百度百科上有这么个事儿,袁隆平的孙女去上学,老师就问她:“你爷爷是做啥的呀?”他孙女回答说:“看天气预报的。”
百度百科提到,幼儿园老师问袁隆平的两个孙女:“爷爷是做什么的呀?”他的两个孙女回答:“看天气预报的。”
百度百科:在孙女眼里,袁隆平是什么样的呢?老师问孙女她爷爷是做什么工作的,孙女回答:看天气预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