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剧《太阳的后裔》热播。热到什么程度?粉丝们这么说:“《太阳的后裔》让一星期除了每周三、四(播出时间)之外的所有日子都成了多余!”,由此可见该剧之火爆。但时间倒回去年,在辰河流域,有一个节目比《太阳的后裔》更受欢迎,演出之际万人空巷,场场观众爆满。这个节目,就是我们辰溪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
年10月的一个晚上,法国巴黎寒风凛冽,零下9度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法国观众看戏的热情。他们正在观看的,正是辰河高腔。在相隔万里的法国大地,在举世文明的浪漫之都,辰溪高腔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为什么年后的今天,辰河高腔还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力?让我们认真阅读下文,了解辰河高腔的前世今生。
辰河高腔是一个流传地区较广而颇有声誉的汉族戏曲剧种。初步考证,辰河高腔发源地是泸溪浦市镇,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
刘本畅摄
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围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丰年间,后来又成立了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这种堂会形式下,不断研讨、实践,改造而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剧种,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
唐波摄
辰河高腔最初在绅士中流行,及后才发展到市、村民阶层。尽管围鼓堂随后有所扩展,仍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喜爱高腔群众的要求,而出现了低台(木偶戏),又叫矮台戏。辰溪县内仅大水田乡新塘村罗姓一家有木偶戏班。低台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辰河高腔走上了高台的演出(舞台演出)。
唐波摄
唐波摄
到了光绪年代,在辰溪先后成立的班社有仁和班、四喜班、大红班、双喜班、德胜班、双合班,这些班社活动时间都不太长,在群众中的影响不大,有的甚至鲜为人知,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的,是宣统元年成立于浦市,后转来辰溪的双少班。双少班是浦市富绅康少百与其挚友名生角像代建组建。在清末民初间,辰溪、泸溪、沅陵、浦市以及乾州、花坦、凤凰等地,凡重大演出活动,均以能请到双少班为荣。
彭本胜摄
辰河高腔演出形式有三种:围鼓堂(坐唱)、矮台班(木偶演出)和高台班(舞台演出)。辰河高腔的音乐,系曲牌连套体,高亢、粗犷,具有湘西地方特色。现存曲牌首。从演出剧目来看,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目连大戏。后来,众多的明清传奇剧本成为它常演的剧目。四大本看家戏为“苏”(演苏秦故事的《黄金印》)、“刘”(演刘知远故事的《白兔记》)、“潘”(演潘葛故事的《一品忠》)、“伯”(演蔡伯喈故事的,〈琶琶记》)。解放后,高腔传统剧目《破窑记》、《李慧娘》曾赴京演出,获得好评。
向娟摄
刘本畅摄
张章摄
年10月,应法国巴黎国际秋季艺术节,和巴塞罗那国际木偶艺术节的邀请,辰河高腔的代表作品《目连救母》被搬上了国际大舞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人们看到扮演目连的小生时,就充满热情的喊道:“目连!目连!”,辰河高腔自此被誉为“东方戏剧艺术的瑰宝”。年5月,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辰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辰河高腔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成立了“辰河高腔苗子班”,还于年投入余万元,修缮了辰河高腔剧院,让这门宝贵的艺术得以薪火相传。
高腔苗子班学员
修缮一新的辰河高腔剧院
往事越千年,弹指之间,有多少风流被雨打风吹去,又有多少记忆,被时间尘封了无踪迹。悠悠辰水川流不息,一如辰河高腔代代流传,依旧响着清澈婉转的古镇遗韵。
微辰溪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