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
“满洲”源自满语或蒙古语译音,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明朝为火德,须以水灭火,故取国号“太清”,用带水旁的“满洲”作为部族名和地名。湖南株洲原是湘江形成的沙洲,洲上多槠树,曾名槠洲。因“槠”“株”同音,南宋时改名株洲。
荷塘区因汹涌海水被山阻拦,地势低陷,像是“河中之塘”,因儿得名荷塘;
天元区因境内有天台山、园艺场,取“园”之谐音“元”,合名为天元;
芦淞区因区政府驻芦淞路而得名;石峰区因境内石峰山而得名。
醴陵市东汉析湖南地置醴陵。据《湖南地理志》:以县北醴泉名。据《史记》:“汉高后四年,封越以醴陵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年设市。;茶陵县古代炎陵县(酃县)是茶陵县的一部分,有炎帝葬于茶乡之尾传说,因而得名。
株洲县原名“槠洲”,以湘江中多种植槠树的沙洲命名;汉置攸县,攸水在东。据《水经注》:“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炎陵县年酃县改名,以境内炎帝陵得名;
长沙
“长沙”的名有多种说法,有说是古三苗语译音之说,意思是“祭祀的地方”。也有“长沙星”之说,古人按星宿分野,与社宿“长沙星”对应的这片地方就叫长沙。。
芙蓉区因毛泽东主席的名句“芙蓉国里尽朝晖”而得名;天心区因天心阁而得名;岳麓区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岳麓山而得名;开福区因当地的开福寺而得名;雨花区因长沙城东南古佛道圣地之名胜雨花亭而得名。
长沙县据《通典》:“轸旁有小星名长沙,应其地而名。其地在周曰星沙,以天文名也。越世家,犨庞长沙。”而得名;望城县年析长沙县部分地区置望城县,因县治设于岳麓山北的望城坡,故名望城县。
浏阳市三国吴置浏阳县。据《水经注》:“浏水……流经其县南,县凭溪以名县也。”年设市;宁乡县唐贞观元年(年)国家太平,政局稳定。取乡土安宁之意,改新康县为宁乡县。
湘潭
“湘潭”之名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实际为湘江中较深的一段,但因为传说中与周昭王的联系而颇为有名,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
雨湖区《潭城史迹》云:“相传约六百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游于此,途中遇雨,见雨滴荷钱,千万珠跳,感景而命名。另说,雨湖地势低洼,积雨成湖,故名雨湖。
岳塘区是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区,由原板塘区、岳塘区、郊区合并而成;韶山市年设立韶山区,年改设韶山市。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山甚远,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
湘乡市据《元和郡县志》:湘乡县本汉湘南县之湘乡,东汉立为县,因乡得名。年设市。
衡阳
衡阳地处在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衡山之南,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
珠晖区因珠晖塔而得名;雁峰区因境内坐落有回雁峰而更名为雁峰区;石鼓区因境内石鼓山而得名;蒸湘区因蒸水河在此与湘江合流贯穿全境而得名。
南岳区南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年正式成立南岳区人民政府,因五岳名山南岳而得名为南岳区。
衡山县西晋置衡山县。据《今县释名》:“西北衡山,是为南岳,山如车盖及衡轭之形,故名。”县因衡山得名;衡阳县以位于衡山之南而命名;衡南县年析衡阳县置衡南县,因在衡山之南,故名。
衡东县在洣水下游。年析衡山县置衡东县,以在衡山之东,故名;祁东县年分拆祁阳县东部置县;耒阳市秦置耒阳县,因在耒水之阳,故名。隋改耒阴,唐复未阳。年设市。
邵阳
邵阳市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大祥区。晋武帝太康元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改邵陵县,昭阳县改邵阳县,邵阳之名由此而得。
大祥区大祥区位于邵阳市城区的西南部,取吉祥之意;双清区因宝庆名景“双江秋月”点缀其间而得名;北塔区因资江北岸的江北乡北塔村有一座北塔而得名;
邵阳县因县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邵东县原属邵阳县,年析置邵东县,因在邵阳县之东,故名;隆回县年析邵阳、武冈、新化三县置县,隆回,寓名龙回。
洞口县年设洞口县,因县治在洞口镇,故名;绥宁县北宋元丰四年始建莳竹县,遭土著强烈反对,朝廷数次派兵镇压以后,崇宁二年寓“绥之以宁”之意而更名绥宁县,沿用至今。
新宁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平定当地“蛮夷”以“新近安宁”之意置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以原县治“城步寨”命名;武冈市以境内有武冈山命名。
岳阳
岳阳市岳阳作为地名,是由于颜延之诗的影响和岳州辖区内曾在幕阜山之南建过岳阳县、岳阳郡,然后南名北移,约定俗成。至于最终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则主要是由于积淀深厚的岳阳文化的巨大影响所致。
云溪区唐虞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明代正式建立云溪驿站。年6月更名为岳阳市云溪区;岳阳楼区因有名胜古迹岳阳楼,而叫做岳阳楼区;君山区因境内有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君山岛而得名。
岳阳县因县治位于天岳山之南而得名;湘阴县南朝宋元徽二年析罗、益阳、湘西三县地置县于湘水之阴,故名湘阴。
华容县古华容县县治在今天湖北省监利县境内,是春秋时的容邑,以“华丽的容城”得名,后世复设华容县,只有南半部了。
平江县原以境内昌江命名昌江县,五代时为避讳皇帝名改为“平江县”;汨罗市汨水与罗水汇合之处,汨罗市被誉为中国龙舟之城;临湘市北宋淳化五年年置王朝县,至道二年以“频临湘地”改名临湘县。
常德
常德市北宋徽宗政和七年,在鼎州设常德军,后升州为常德府。此名取材于《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和西汉毛氏《诗.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其义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谓之常德。
武陵区“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即现在的常德“武陵”实为山寨。
鼎城区“鼎州”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武陵县境,在沅、澧二水汇合处有鼎水,“昔有神鼎出乎其间”,故以名州,后改为城。
安乡县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县境“左挹洞庭,右接兰澧”,取“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之义名县。
汉寿县东汉阳嘉三年改索县为汉寿县,三国时被改为“吴寿县”,年民国建立后以“驱除靼虏,汉室复兴”之意复名汉寿至今。
澧县以澧水流经命名;临澧县以滨临澧水命名;桃源县因境内名胜桃花源得名;石门县因县城外有两岩壁立如门,故名。
津市市因正值澧水9条干支流汇合处,优越的水源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
张家界
张家界市因境内名胜张家界得名,原为“大庸县”,隶属于湘西自治州,后独立成地级张家界市。
永定区清为永定县,因与福建永定县同名年改称为大庸县。年成立大庸地级市后,原大庸市更名为永定区;武陵源区武陵源,古已有之;
慈利县隋开皇十八年(年)改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桑植县雍正七年设桑植县沿袭至今,县名以县境内遍植桑树得名。
益阳
益阳市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
资阳区年8月3日益阳和平解放,资江北岸的龙麟镇改称益阳县城关区。年,撤销县级益阳市,成立资阳区。
赫山区赫山区因区内有闻名的“赫山庙”而得名;南县在藕池口以南大片湖面形成长宽五六十里的淤洲,附近居民称之为“南洲”。年,南洲直隶厅改称南洲县,次年改南县相沿至今。
桃江县年自益阳县析置桃江县,以境内桃花江得名;沅江市以沅江在县境内汇入洞庭湖得名;安化县北宋熙宁五年平定“梅山蛮”,自益阳县析置安化县,取“民安德化”之义命县。
郴州
郴州市“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
北湖区因当地的北湖塘而得名;苏仙区因辖原郴州市的苏仙而得名。“苏仙”一词由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在牛脾山修道成仙,故将牛脾山改名苏仙岭。
桂阳县因县境位于桂岭之南得名,但今天的桂阳县已经发生地域转移;永兴县宋熙宁六年以“永世兴旺”之意定名永兴县,沿袭至今。
宜章县因境内有大章、小章2水,故称义章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因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名宜章,沿用至今。
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敖耕,以其地为禾仓,明崇祯十二年置县后,因名嘉禾。
临武县战国时为楚国军事驻地临邑。汉高祖二年置临武县;汝城县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边境地,设汝邑。东晋穆帝升平二年置汝城县。
桂东县南宋嘉定四年自桂阳县(今汝城县等地)东部置县,因而得名;安仁县安仁县宋乾德三年建县,县名取“安抚仁义”之意。
资兴市东汉永和元年建县,称汉宁。后数易县名,先后称阳安、晋宁、晋兴、资兴、泰县。南宋理宗绍定二年,改县为兴宁。民国3年因与广东省兴宁县同名,复称资兴县。年1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资兴撤县建市。
永州
永州市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永州以潇湘二水汇流,以“二水”合为“永”字,隋开皇九年置永州。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
零陵区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在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泪、掉眼泪的意思。
冷水滩区冷水滩自古商贾云集,素有“湘南名镇”之称,昔古诗人就有“山水城洲衢两广,湘南名镇冷水滩”的诗句。
祁阳县三国吴时始置县,以县治位于祁山之南得名;东安县也是在镇压当地“蛮夷”后以“东部安宁”之意命名;双牌县年12月,撤销潇水林区管理局,建立双牌县,以境内双牌水库得名。
道县唐贞观八年改营道县为道州。道,史载“有蛮夷曰道”;蓝山县唐天宝初以县城“踞万山间”,“四时苍碧如蓝”,遂改名为蓝山。
江永县唐玄宗天宝元年以境内永明岭定县名为永明县。年改江永县;宁远县宋乾德二年,以“远方安宁”之意改延熹县为宁远县,沿袭至今。
新田县明崇祯十二年析宁远县置县,其时境设军屯新田营,故名新田;江华瑶族自治县唐武德四年析冯乘县置江华县,以治所设“阳华岩之江南”而名。
怀化
怀化市宋代以“怀柔归化”之意设怀化砦,年设县。年改称怀化地区。年撤销怀化地区,改设地级怀化市。
鹤城区鹤城,鹤舞祥云,城通五衢;中方县年设县,以县治中方镇得名;沅陵县汉高祖五年置县,以沅江及周边的高地(陵)命名。
辰溪县隋文帝开皇九年改名为辰溪县至今,以辰水流经得名;溆浦县唐武德五年析辰溪县置县至今。县名取溆水之滨意。
麻阳苗族自治县南朝陈天嘉三年,于麻口麻水以北置麻阳戍,唐武德三年置县沿用该名至今。
新晃侗族自治县清置晃州直隶厅,以晃山得名。年由晃县及芷江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宋崇宁元年置三江县,二年以三江汇合同流改名会同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清乾隆元年置芷江县,以“澧有兰兮沅有芷”典故得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宋崇宁二年当地土司纳贡,改称靖州;通道侗族自治县周以前属荆州西南隅要腹之地,因名通道。
洪江市因沅江自贵州入湖南境内先后纳了清水江、渠水、舞水和巫水,江面至此宽阔,故改称洪江,民国初期设洪江市。
娄底
娄底市南宋淳祐十年,出“神童”杉山人贺德英。以天象娄星、氐星交相辉映而得名“娄氐”,后世转为“娄底”。
娄星区因天象娄星而得名;双峰区年析自湘乡县,以境内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而得名。
新化县北宋熙宁五年“梅山蛮”归化后置县。取“新近归化”之意;冷水江市因境内涟溪两岸多井,且井水极冷而得名;涟源市因市境有涟水源头而得名。
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
,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年,湘西苗族自治区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吉首市吉首,从50年代初就为湘自治区(州)府所在地,“吉首”是苗语地名,意思为“凤凰飞来的地方”。系汉语地名“所里”的苗语音译。
泸溪县唐武德二年,梁将董珍分沅陵县建卢溪县,因武水出口一段名卢水及水北有卢山而得名;凤凰县因县城外有山形如凤凰而得名。
花垣县年由永绥县更名花垣县,以县治花垣得名;保靖县清雍正五年“改土归流”,七年取“保持地方安定”之意建立保靖县;古丈县清道光二年置古丈坪厅,民国改为古丈县至今。
永顺县清雍正五年“改土归流”设府,以“永世归顺”之意置永顺县至今;龙山县建县于清雍正七年,因是“辰旗”之地,辰属龙,吉祥的象征,加之境内峰峦起伏,故名龙山县。
湖南生活圈
美食品鉴.同城活动.免费观影.新闻资讯
湖南影响力生活服务自媒体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