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粟裕同志纪念馆和故居,我们决定去中国十佳古村-高椅去看看。
前往高椅村,要经省道S线过S线,一路上窗外绿水青山,悦目养眼,心情愉悦。当转入到高椅乡的县级公路时,更是群山逶迤,层峦叠嶂,公路亦是弯曲盘旋,跌宕起伏,上下盘飞,十几公里的路程基本上是七拐八绕、令人晕头转向,但大家还是兴致亦然。驰骋近一个多小时后,当汽车下山至半山腰,魏副总已经站在公路边向我们摇手叫停。原来他是要我们到半山的观景台去拍摄高椅村的全景照片。
站在观景台上透过嫩绿的枫叶和竹林的缝隙中向下远眺,村寨三面环山,如龙盘虎踞,巫水从村庄的前面款款蜿蜒远去,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真的很原生态,很寂静,很美丽!但有点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藏得这么深的山窝窝里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村落,待抵达村头的巫水河畔时猛然悟出,这水路才是高椅古时的交通要道,当年的高椅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商埠。
提起江南的民居,人们不禁会想到安徽的黟县、江西的鹜源、江苏的周庄、浙江的绍兴、我的家乡零陵的周家大院……然而又有谁会想到,在我省西部会同县莽莽雪峰山麓的怀抱中,竟也深藏着一处秀美的明清建筑小山村。
高椅村,古名“高錫”,全村共有居民户、人,是我省迄今发现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村落。小村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临沅江的支流巫水,风景秀丽;因地势极像一把太师椅,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高錫称作了“高椅”,似乎这个名字更贴切、更吉祥。
走进古村,就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明清的时光之门,穿行其中,六百年的历史铺面而来。青白马头墙、清幽石板路、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木质两层穿斗式小楼户户相连,有着浓郁的沅湘特色兼侗家风格。据说高椅古民居建筑的自然选位符合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古村建筑群以五通庙为中心,整体布局按梅花状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将古村分成了五个自然村庄。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进入村中,如入迷宫……
青青窄窄的巷子安安静静的铺在那里,却往往在你欲穷其极的时候顽皮的拐了一个弯儿,让人情不自禁地走向它的深处,去探寻这如此奇妙的拐角之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风景。
古建筑群一色的的青砖封火高墙,两端成梯状的翘角马头高耸,夹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每家每户独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与邻家户户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沅湘特色兼侗家风格。走进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或瓜果牛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飞檐脊饰更是各有不同,极尽精美。院子里都是木质的两层穿斗式结构的小楼。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是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教完整的清明时期的民居建筑群,有自明代洪武13年(公元年)至清代光绪7年(公元年)连续年间先后建造的古建筑处,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村”古民居村落“活化石”和古民居“建筑史书”。
在西斜的阳光下我们穿行其中,细细体味着古老与散淡,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窗棂上的吉祥木雕,屋檐下斑驳的匾额,烟熏经年的屋柱土墙,被历史风雨吹蚀的犄角旮旯,仍无声地记录过去的辉煌。好在,这里仍如一坛陈年的老酒般,古韵依存,散发浓香。
村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老房子如“关西门第”、“清白堂”、“醉月楼”、“月光楼”等,无不记载着当时人们勤勉治家、兴办教育、崇尚诗礼的佳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耕读为本,清白做人”的道德伦理观念。现在人们走进村子,仍可以看到有些房子的大门上贴有诸如“诗书训子孙,清白传家国”之类的对联和“耕读传家”的匾额;与村里的人特别是老人谈起高椅的历史和祖上荣耀的往事,他们都是如数家珍、喜不自禁。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高椅是多么的深远!
高椅的自然风光十分幽美,经过前辈人的匠心独运,依地形而建,融山水之美,达到天、地、人相互和谐,这种古朴村庄的韵味,就像是一帧帧还没来得及描摹的画,这一切写在纸上就是人间烟火……返璞归真的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
高椅古村大部分为杨姓,据说是南宋诰封威远侯杨思远的后裔。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杨再思。一个是唐朝武后年间的宰相杨再思,一个是五代时的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高椅村的祖先就是后一个杨再思。据史料记载,靖州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唐时系羁糜州峒,朝廷没有在这里建立基层政权。在梁开平元年(年),朱温封马殷为楚王;楚王出于怀柔少数民族的需要,割靖州地给再思掌管,并把再思封为少数民族的新首领。其管辖区域,在渠河、飞山之阳:包括东通百胜都、西通二合都、黄疆都、应显都;南界杨梅邑;西粤义宁县、横山武安都、石井走胜都、武宁大安、大荣、梅口、长滩、下黎平、木渣寨、水清溪、武德大竹坪、扶丛等地。并在这一区域内设有古州、龙里、漳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其欧、新化等十峒,因此杨再思就被誉为“十峒首领”。
杨再思是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峒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由于杨再恩在杨氏族姓中有崇高威望,宋王朝为了羁糜杨氏、安定人心,曾于神宗元丰年(~)追封杨再思为“威远侯”,南宋理宗淳熙年间(~),又封“英惠侯”。光绪《黎平府志》载,今黎平县城北有“英惠侯祠”。高椅村的杨姓,身份记载为侗族。但人类学家追根溯源,认为他们“并不属于真正的侗族”。村中有清代、民国留下的族谱,均称高椅杨氏为“宋时诰封威远侯杨再思后裔”,元代至元四年(年),“杨再思六世孙从瓦窑迁来高椅。高椅曾为“武陵蛮”南部,其土著应为侗族,杨氏落脚高椅,逐渐融入其间,亦被称为侗族。
据传,高椅村口的巫水河为三国时诸葛亮足迹所到之处。高椅村中有古井名诸葛井,至今井水甘冽,据说是诸葛亮行军中指挥士兵凿出的,井口石头上尚留刀凿印痕。隔河相望的孟营山,就是孟获扎营之地。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在这巫水之滨留下了不少遗址和故事。看来巫水对岸长满茂密树林的山峦,大概就是传说中当年孟获安营扎寨的孟营山吧。
文化的生成,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族、民间的文化,首先就是一种地域的文化;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与地域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江河流域既是阡陌交通发达之地,又是文化繁荣发达之所在;与此相反,高山,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山脉,隔断了文化的传播。而恰恰就是这种阻碍和隔断,造成了一个个闭塞的“独立王国”,保存了一些原始生态的文化。远远看去,高椅村青瓦、风火墙、清澈溪流绕村而行,深邃、幽静之感已然心头。历史上的高椅因水而兴,这里曾是水陆交通枢纽,上游的桐油、木材、粮食都是靠着村边的巫水外运到常德。如今繁华褪去,高椅又成了最初那个安安静静的小村落,与清澈的巫水相伴,容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远离、回归。
古村已经被专家誉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耕读文化完美典范”,先后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十佳古村”等荣誉称号,并入列湖南省个旅游风情小镇。
高椅村古建筑群这些自然风景和民俗风情,有如一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也是侗汉文化融合的历史产物,它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如果一旦开发就有可能消逝。因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经不起大批量游客的光顾。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并加以保护利用好这一独特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高椅村和会同县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是会同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深思的课题。
来源丨红网论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