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金和他心爱的木偶
一个特制的围布舞台,台上艺人相互配合,左手执木偶头上棒,以拇指食指通过接线控制五官以及总头、回顾、弯腰、转身等动作,右手执装木偶两手的木杆,以配合头部操纵其四肢动作,刀枪剑戟,翻滚扑打,腾云驾雾,喜怒哀乐,皆能随心所欲,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便是辰溪社塘的“木偶戏”。在辰溪县大水田乡社塘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木偶戏班。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也叫“围鼓戏”。社塘木偶戏,据考证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四大声腔之弋阳腔与湘西地方民族曲融合而成。传说罗氏先祖奉旨征剿五溪,瑶民凶残,难以平复。对垒时屡战不胜,后探知瑶民敬奉神灵,心生一计,命士卒取木雕像,用稻草扎成人形,命士兵托起,藏在灌木丛中摇旗呐喊,瑶民放箭,不见明军伤亡倒地,反往前推进,误以为天兵降临,故而投械归顺。罗氏先祖为庆祝胜利,叫士兵举木偶而舞蹈。后被山东高唐州卢公看见,便在营中教习声腔,自编自演,作为军中娱乐。时过境迁,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大明将领纷纷归隐,传至第八世罗鉴,隐居在大水田乡社塘村,为了继承祖人遗志,再次创办木偶戏,相传至今。
今年52岁的罗光金是社塘村的村支书,也是社塘木偶戏剧团的团长、社塘木偶戏第十九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社塘木偶戏是原生态戏曲艺术,表演的道具木偶全部由雕刻经验丰富的艺人自己动手制作,手艺代代相传。木偶由头、身、手杖三部分组成,木偶头用深山里上好的白杨木雕琢成形,经过细心打磨后用特制的白色颜料涂在木偶脸上,再根据表演人物形象的不同需要画出五官。木偶身则是用竹篾编织成的圆形空筐,在头颈主棒上用线系一块横挂木削作肩杆,成十字架,肩杆上套以宽大戏服,双手装在杖上,连在木偶衬衣两袖就能轻松活动,手有握空拳和立掌两种造型。木偶的冠戴、武器均为特制,就连戏服都由手工刺绣而成,极为精致。社塘木偶的色彩丰富绚丽,形象栩栩如生,表演起来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木偶戏表演
社塘木偶戏的角色同京剧一样,分生旦净丑。在这之中,一些武将、武旦的角色因衣冠整齐、服饰鲜艳,木偶动作潇洒利落,格斗动作精湛而深受观众喜爱。它们或明盔亮甲,长髯挂面,背插“飞虎旗”,气度不凡;或凤冠霞帔,雉尾高翘,花枝招展。
社塘木偶戏一开始是由湘西地方民族曲调融合而成,所唱的腔调是昆腔、低牌子、弹腔,后传自清乾隆年间才改以辰河高腔为主。木偶戏以锣鼓、唢呐为伴奏,一人启腔,众人帮腔,以三眼板为节奏,随着演员声腔高度调合唱曲味道,有很大的灵活性,富有地方特色。表演艺人声音感情朴实、真挚,清唱时声音高亢嘹亮,响彻云霄;柔和时婉转别致,优雅动人。
“听说来了薛丁山,笑在眉头喜心窝。将军人品皆不错,芳心喜上少年哥……”这是罗家班的老前辈编排剧目《薛丁山与樊梨花》中的一段唱词,说的是薛丁山征战西凉与樊梨花交战,后二人经历种种结为姻缘的故事。据罗光金介绍,社塘木偶戏的曲目有多首,其中经典剧目20多个,除了前辈留下来的传统剧目,他还经常改编一些现代的小说传奇,创作新剧目,等剧本完成后就一边演出一边征询观众意见,不断对剧本进行修改,精益求精,从而创作出了《双喜临门》《闹昆阳》《盘龙山》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
年12月,辰溪社塘木偶戏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罗光金说:“我6岁开始跟爷爷学木偶戏,这全靠手上功夫,练到手指流血也是常有的事儿。正因为学这个辛苦,演出又没什么收入,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前些年我真的担心木偶戏传承后继无人。而在木偶戏被纳入省级‘非遗’以后,有不少人向我拜师学艺,还经常有人邀请我们去演出。现在我们剧团有20多个人了,年纪最小的21岁,大家都对木偶戏的发展和传承更有信心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宣传、不停地演出,我们的传统艺术才能真正得到继承发展。”
转自怀化新闻网
袁子京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