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教师扎根瑶寨38年把留守儿童变成金凤凰
杨贤生,男,年4月出生,怀化市中方县蒿吉坪民族学校教师,扎根瑶寨38年,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瑶乡的教育事业。蒿吉坪瑶族学校位于有中方县“青藏高原”之称的蒿吉坪瑶族乡,处中方、辰溪、溆浦三县交界地带。这里地域偏僻、多悬崖峭壁、信息闭塞,教育资源稀缺。在杨贤生的苦心经营下,破旧的瓦房变成了设施齐全的教学楼,瑶鼓文化走进了课堂,一批批瑶乡学子飞出了大山……“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他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在了这里。
点亮孩子心中的灯
“我们山区偏僻落后,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一定要让后辈们多学知识,将来更好地走出大山。”年,18岁高中毕业的杨贤生,深知家乡师资不足,暗自跟命运较劲,毅然决定留下教书。首次站上了蒿吉坪洞门口村小的讲台,这一站,就是一辈子。当时乡里的教育现状是:7个村小共计学生三百余人。每个学生就近就学,也还是有要走40里路才能到学校的;因为老师匮乏都是复式班;学生自带干粮上学,等等。杨贤生尽全力去改善,刮风下雨坚持护送学生回家;让路远的学生与自己同吃同住;自学医理备上常用药品……即便要一个人教三个年级的复式班,杨贤生也不觉得苦。瑶乡经济贫困,在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前,很多学生因贫困面临失学。每到开学,杨贤生吃完晚饭就翻山越岭去家访劝学。他常对家长说:“多学知识,山里才会飞出金凤凰。不送子女读书,会害他们一辈子的。”学生是劝回校了,可是学费呢?杨贤生就用不多的工资担保。学生杨蒙,一担保就是九年,现在苦尽甘来,和杨贤生很多学生一样,成为山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学生杨菲,父亲在海南打工急病身亡,母亲改嫁。面对残缺和困难的家庭,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整天沉默寡言,十分自卑。杨贤生了解情况后,慷慨解囊资助她,让学生与她交朋友,并经常在课堂上提问鼓励她。她现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给杨贤生写信说:“感谢您给了我重生的机会,您是我心中最优秀的老师……”但看到不少学生和家长因为经济或距离问题选择弃学,杨贤生十分难受。他无数次去家访劝学,拿出微薄的工资助学,但终究杯水车薪。
直到年,蒿吉坪中心完小与中学合并为蒿吉坪学校,时任中心完小副校长的杨贤生改任办公室主任。一上任后,他就提议校委会,开始寄宿制办学。同年,全校多名学生,近70%的学生开始寄宿。
“寄宿制对于学生管理要求更高,老师们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我们40个老师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杨贤生回忆道。虽然校委会带头值周,监管学生安全。但学校缺围栏、宿舍条件差等硬件短板,让杨贤生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他主动向外求助,成功与爱心人士、闽南商会、长江商学院、全国省市人大代表联系,获得累计近万元的捐资助学。资助了一大批贫困学生,建成了新的教学楼,配齐了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室、宿舍、食堂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合格学校。目前,全校共有师生名,每年级设一个班,内设幼儿园一所,在甘田垅村、吉都堂村、洞门口村分设教学点,每个点上设三个年级各一班。学校更是吸引了溆浦、辰溪等县近60名学生前来就学,成为三个县教学的亮点。
特色教学把名扬
年7月,怀化市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杨贤生带着瑶乡的孩子们再次突围,摘得高脚马、押拁、板鞋、射弩等项目金银铜牌总数28个,取得中方县参赛以来最好成绩。对观众来讲,这是对少数民族运动更深入的认识,可对蒿吉坪瑶族学校的学生们来说,这只是常态化的练习而已。
年,杨贤生任蒿吉坪瑶族学校校长。当时教学环境日益完善,如何办好教学、抓好管理,成了杨贤生的新课题。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拓展教学宽度,自觉承担了瑶鼓文化传承工作,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人”。收集瑶鼓鼓点38种,号子韵角16种,整理出了一本数百页的瑶族文化资料。“如果优秀的瑶族文化失传了,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职。”杨贤生说道,这才有了他的特色教学。杨贤生积极推行少数民族传统教学。既当教练员,又当运动员,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民族运动的乐趣。“第二课堂”也从最初的几项,拓展到了踩高跷、书法、舞蹈等十多个项目。他还促成全校学生换上了瑶族服饰,成为全省第一个以民族服饰作为校服的学校。将四十五分钟的早课间改成跳竹竿舞。同时,精心挑选了一批身体强壮、乐感好的学生组成“瑶文化兴趣小组”,将瑶寨锣鼓的鼓点、号子和表演形式传授给学生。年,从怀化市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到第五届,杨贤生与他的学生们从未缺席;年,杨贤生带着学生和瑶鼓走进了市委礼堂;年,杨贤生以冠军身份,代表怀化市参加湖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摘得85公斤级押拁铜牌;年,杨贤生的瑶鼓队,参加了全国乡村文化宫艺术展演,“瑶乡文化”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这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也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前觉得打瑶鼓是好玩的,没想到成了娃娃的饭碗。”届杨小陆的母亲说道。因为对瑶鼓技巧的掌握,杨小陆如今在广东找到了一份专门击打瑶鼓的工作,月薪达到元左右。考上湖南美术学院、现在长沙开画室的李茜说:“杨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没有杨老师从小的熏陶,我在绘画这条路上,也不会走到这里。”
以小家换大爱
三十六载,别人喊过杨贤生“杨老师”“杨校长”,被授予过“中国好校长”“全国模范教师”“最美乡村教师”“湖南省师德标兵”“扎根基层优秀人才”,唯独没有听到过一双儿女喊自己一声“爸爸”……
杨贤生有一个特别的家庭。两个小孩均患有顽固性瘫痪,31岁的大儿子和22岁的小女儿至今还不能完全行走和说话,医生顾及他的家庭条件劝他放弃治疗。伤心过后,他只能擦干眼泪再次站回讲台,因为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他。
学校里,面对“刺头”,杨贤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面对“困难”学生,杨贤生帮助争取爱心资助;他既做老师,又做保姆,还做学生的朋友。他用真心换来了孩子们的真情。“杨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都是您的孩子。”在一次采访中,学生们自发的喊话,让杨贤生倍受感动。也让他更加担忧。
原来,学校不仅存在副课老师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老师高龄化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年轻老师越来越少。“蒿吉坪条件太苦了,要留住外地老师很难!”杨贤生无奈地说道。通过外聘、特岗的方式,学校曾经也注入过新鲜血液,但因为是外地人的原因,这些老师最终没能留下。反倒是自己考取师资班的学生杨富、杨竹、杨琳等,坚持在校任教。“要是有政策能多招些本地老师,奖励这些老师,也许会好些。”杨贤生补充道。
于是,身为市四届和五届人大代表,杨贤生多次呼吁要加强农村教育均衡化建设,加强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专业教师调配。“做乡村教师,必须安心扎根,俯下身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教,才能教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化。”杨贤生说道。
年,中方县启动了“智慧教育2.0”建设,在蒿吉坪瑶族学校开设了九个智能化教室,试行九年义务全封闭式寄宿学校。对于未来,杨贤生仍是期待满满:“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去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为农村留守儿童插上腾飞翅膀!”
编审:张中伟
编辑:李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